從嬌柔嫵媚到千手遮天的觀音像 觀音在印度佛教中原本是男性,進入中國後,卻演變成廣結善緣頗具母儀風範的東方女性。 北山佛灣125號龕的一尊數珠觀音身高不過一米左右,手持念珠,在橢圓形的背光襯托下,更顯出女性的輕盈體態。她頭戴花冠,纓身披絡,秀髮垂肩,頭部微微地側向身體右邊,身軀微微左傾,左手握著右手腕,右手拿著一串數珠,衣袂向上飄飛,赤足踏著兩朵小蓮花,神態天真靦腆,千嬌百媚,故又稱『媚態觀音』。 據說,這個觀音的原型名叫海棠,重慶合川人氏。她家夫君是一位石刻工匠,姓伏,世代以石雕爲業。新婚幾天,這位伏師傅就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年方十六的嬌妻,奔赴大足做工去了。這一去就是好幾年,海棠毅然踏上了千里尋夫之路。 千辛萬苦到了大足,嬌弱的海棠終於一病不起,不久就在她心愛的夫君懷裡閉上了美麗的雙眼。伏師傅爲了紀念愛妻,就刻下了這座菩薩像,怕被監工發現,就把石像的位置選在北山石窟底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完工以後還用泥封了起來,直到1933年一次小地震後,這尊美麗的佛像才破壁而出。一經出世,便引起了轟動,由於當時缺乏有利的保護,不法之徒紛紛前往翻模,這尊佛像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但即便這樣,依然難掩其光彩,『媚態觀音』還是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爲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 比起嬌小的媚態觀音,以體量巨大而著稱的『千手觀音』,更可以說是大足石刻最靚麗的一張名片。 千手觀音最初的藝術形式是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變相】,即【千手眼大悲變相】製作的。佛教認爲,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爲此,觀世音菩薩許出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於是,觀音之手變形爲如意寶珠、日精摩尼寶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各種形態,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苦難,廣施利樂。 一般說來,觀音造像只要有十隻手,便可稱『千手觀音』。常見的千手觀音多數是造三十二隻手或四十八隻手,以示觀音的三十二變相和四十八大願,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來表現,以達到『千』的涵義。 大足寶頂山的這尊千手觀音,充分利用了岩石空間,強調氣勢和真實:一手一態,千手千姿,造像面積達八十八平方米。看上去有如孔雀開屏,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這尊千手觀音到底有多少只手很多人都數過,但從來沒有人能數清楚。直到17世紀,一位和尚利用給觀音貼金箔的機會,貼一隻手,投下一根竹籤,才弄明白觀音一共有1007隻手,真是個名符其實的『千手觀音』。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化石』 在大足石刻群中,人們不難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在北山,石刻造像以佛教人物爲主,而和北山相距不遠的南山,則是道教的石刻造像。各教的造像有的獨踞一山,而有的又共居一窟。爲什麼呢?這還要追溯到中國傳統文化三大主體發展的歷史。 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開創者,被尊爲『至聖先師』。他所主張的忠孝倫理,漢代以後逐漸上升爲統治階級的治國安邦之道。道家學說是由差不多與孔子同時期的另一位哲人老子所創,其哲學思想自成一系,講究清靜無爲、大道無痕。而佛教則講究『吃得今生苦,修得來世福』,系由印度經兩漢之際的西域地區東漸而來。 顯然,外來的佛教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觀念不同,甚至是相衝突的。看大足寶頂山的一幅【六道輪迴圖】,就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幅圖充分揭示了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宣揚人在三界六道中轉世輪迴:眼前的豬狗牛羊,前生有可能是自己的生身父母;而現在的父母,則後世也許是自己的子孫。 可以預見,這樣的思想在進入中國後,一定受到過儒家和道教的強烈攻擊。比方說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僧徒拜不拜父母(皇帝)大辯論,以及官方爲統一意識形態而發起的『滅佛運動』。 從另一面看,佛教爲了維護自己的生存空間,它在與儒家和道教展開激烈爭論之同時,也逐漸『入鄉隨俗』本土化,或可以稱爲『援儒入佛』。 就是在此背景下,佛教承認了儒家的忠孝思想,並把儒家的忠孝觀念融匯到佛經教義之中。因此,由孔子撰寫的【孝經】,便刻在了大足北山佛祖造像的一側。佛教主張出家人必須削髮,而【孝經】卻主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能夠在一座山頭平安共處,正是佛教同儒家文化妥協的結果。 有趣的是,大足的佛教不僅和儒家思想『聯姻』,也與道教結成了『親家』。比如說在大足石門山上,釋迦牟尼佛和玉皇大帝的石龕只隔了一道牆,兩人相鄰而處,共保一方平安。 在妙高山,釋迦牟尼、太上老君(老子李耳的神化形象)與孔夫子乾脆就住進了一個石窟。石篆山東段的石窟區,也有連在一起的三窟造像,分別供奉著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最高神靈。這個窟內的孔子雕像左右肅立十哲弟子,仿佛是佛教造像中的十大菩薩。因而不妨說,無論對於哪一方,思想上的借鑑都是相互的,這分明是『儒家宗教化』在造像藝術中的體現。 大足石刻也就成爲了唯一記錄和表現中國三教融匯時期文化特點的石窟藝術群。 來源:人民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