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蘇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秘魯作家略薩說:『如果一個人不讀書,或者很少讀書,或者只讀「垃圾書」,他可能會說話,但是永遠只能說那點事情,因為他用來表達的詞彙量十分有限。不僅是詞彙的限制,同時又是智力和想像力的限制,是知識和思想貧乏的表現。』兩位大文人道出了閱讀經典的正面意義。
家長老師耳提面命,專家學者現身媒介導引點撥,勸讀經典異口同聲。經典作品博大精深,人所共知,以外國文學名著為例,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重複出版非常普遍。針對孩子們的,冠之以『新課標必讀』、『影響你的一生』、『快樂閱讀』的各種版本書系,林林總總,眼花繚亂,讓我們難以選擇。 面對同一部外國名著的不同譯本,除了外在形式和價格打折的比較外,內容如何,一般讀者往往茫然和無奈。檢索劉霽、馮舒奕等人輯錄的2004、2005兩年外國文學作品漢譯書目,發現多版重複問題確實值得關注。僅以2005年外國小說為例,出書三種的有【牛虻】、【復活】、【三個火槍手】、【茶花女】、【飄】,出書四種的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海底兩萬裏】、【八十天環遊地球】、【老人與海】、【湯姆・索亞歷險記】,出書五種的有【青鳥】、【簡・愛】、【金銀島】。更多的是【童年】、【堂吉訶德】6個版本,【小婦人】7個版本,【愛的教育】8個版本。奪冠的【魯濱遜漂流記】創下了12個版本的紀錄,其中僅北京就有5家出版社推出新版。上述數字還未包括原有版本的重印。洋洋大觀的譯作,多雖多矣,真正的精品名譯身處迷霧,莠草遮蓋,蛀蟲侵蝕,魚目混珠。庸品簇擁周圍,剽竊也時或問世,正如一位翻譯家所慨嘆,劣幣驅逐良幣。 讀者大眾對名著的神聖感遭到破壞,作品感染力大打折扣,輕慢與褻瀆使翻譯文學蒙羞帶辱。有人認為,翻譯這門學問,兩個人以上的團隊合作是最理想的安排。余振、王智量等師生三人在『文革』前幾年共同研讀修改重譯【葉甫蓋尼・奧涅金】至少十遍,李治華夫妻和高齡的漢學家花費27年推出法譯全本【紅樓夢】。相形之下,率而操觚,不憚失之毫釐差之千裏,充斥『硬傷』的不良出版物,喪失了保質、省時、節用、盡才的市場原則,虛增圖書品種,提供過剩的無效供給,欺騙性的消費使印數下降,銷售和購買的循環乏力、不暢,造成浪費和污染的惡果。自奉『雷同、共識』原則的拼湊抄襲者與不負責任的出版者合謀的一己之私,急需道德約束,法律管束。 曾經饑饉的日子刻骨銘心,一任所謂『快餐』的『垃圾食品』橫行,同樣貽害無窮。時間短暫,節奏加快,淺嘗輒止,不能成為推卸和逃避使命的遁詞,也不是閱讀危機的惟一原因。欺心蠱俗,暴殄天物的苟作,災梨禍棗。名著身邊的寄食者,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甚至歪曲篡改的種種醜行,妨礙了我們閱讀好書,其過大矣。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