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陝西岐山2月13日電 題:關中年俗『重』 農家面飄香
中新社記者 田進 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是承載傳統文化的團圓符號。在陝西岐山,按照當地民俗,農曆正月初四是『待客』的日子,臊子麵『唱』主角,這種酸辣鮮香的關中平原傳統麵食,寓意富貴綿長,也是對新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位於關中平原西部的岐山縣,是中國西周王朝的發祥地。起源於3000年前的西岐臊子麵,遐邇聞名。 大年初四清晨,岐山縣北郭鄉北郭村農戶郭拴魁忙活的腳不沾地,開了吃麵的流水席,盛情款待親戚朋友。 『臊子麵的來歷有說頭,相傳古代岐山學子趕考高中狀元。衣錦還鄉時,他嫂子擀了一碗油汪汪的長面,面少湯多,用木耳、豆腐、黃花調味。狀元吃後大加讚賞,就給起名叫嫂子面。』郭拴魁說,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由於『嫂子面』製作時要加上臊子爲澆頭,也叫臊子麵。 岐山臊子的製作頗爲講究,據郭拴魁介紹,用料肉丁要切得薄而勻,加以各種調味料,配上當地自釀的醋和磨成面的辣椒,文火慢炒而成。『西岐臊子色澤油亮紅潤,口感酸辣不燥。』 坐落在旅遊景點法門寺西、周公廟南的北郭村,如今已是當地知名的西岐民俗村,村里家家戶戶開起農家樂。 北郭村農戶龐翠霞告訴記者,作爲周公廟景區的必經之路,每逢假日,他們村都會迎來陝西當地乃至甘肅、河南的遊客,舉家品嘗臊子麵。她認爲,生活在關中平原的陝西人素來好客,款待客人的最高禮遇就是臊子麵,經過幾千年流傳,當地人的生活已離不開臊子麵。 『學做臊子麵,是關中女子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藝。』龐翠霞說,酸辣香、煎稀汪、薄筋光的臊子麵如今不僅是美食,也已成爲當地人致富的產業,臊子麵、擀麵皮、農家醋、油鍋盔等特色美食的加工銷售基本形成體系。 經營農家樂已有10餘年的龐翠霞介紹,近年來,僅她一家每年接待的遊客就達到萬餘人。最近她把家裡的小院又裝修了一遍,建築面積擴展到300多平方米,花費40多萬元人民幣。 目前,北郭村農家樂的年旅遊綜合收入已達近兩億元。 在當地,像北郭村一樣的民俗村如同雨後春筍。在充分挖掘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的同時,也推廣了『吃岐山臊子麵、住農家小院、體驗民俗風情和田園風光』的民俗旅遊,以促進農村經濟繁榮,改善農戶家居環境。(完) 來源:中新社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