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之辨是不同文化之辨,不同文化之辨的實質是不同本體取向之辨。所謂本體取向,就是中國傳統講的『道』。【易】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繫辭下傳】)。 近現代西方的實證世界觀把此『三才之道』割裂開來,片面強調其中某一極,以致把世界帶入物化絕境,而今全球之生靈塗炭,即源於此。 天地人三才原出於中華先人對宇宙的原型意象,其中『天』(陽)可詮釋為『精神』,『地』(陰)可詮釋為『物質』,『人』(中)可詮釋為『中介』。(參見在下【中國三才說與古希臘四根說之比較】一帖) 筆者對『天地人』三種意象與上述三種哲學概念之間的這種『曲為比附』並非獨出心裁,其實古已有之,最早見於漢代劉安【淮南子.精神訓】: 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門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聖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夫精神者,所受於天也;而形體者,所稟於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五、四』後的新儒家熊十力亦如是說: 從前吾國易家的學者,多有把物說為向下的,把心說為向上的。如漢儒云:『陽動而進,陰動而退。』 他們以陰來表示物的方面,以陽來表示心的方面,其所謂進,就是向上的意思,所謂退,就是向下的意思。後來宋明諸師,也都持此等見解。(熊十力【新唯識論】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20頁) 還有錢穆也曾作此解讀: 中國俗語言天地良心。心之良,即是道心。一部中國二十五史,先聖先賢上乘人物無不可以天地良心四字說之。……無此天地,無此良心。非此良心,亦將非此天地。一而三,三而一。此四字非宗教,非科學,亦非哲學,但亦可謂天屬宗教,地屬科學,心屬哲學,宗教、科學、哲學之最高精義亦可以此四字涵括,而融通合一。亦可謂中國文化傳統即在此天地良心四字一俗語中。(錢穆【現代中國學術論衡】嶽麓書社1986,第80頁) 綜上,所謂三才,非單指天地人,廣義說可用以指觀者、被觀者、觀與被觀所依憑之背景場所。此三者相互作用、生生不已而成萬物。觀者,神也、我也、意也、識也;被觀者,氣也、形也、物也、他也、命也;所依憑者,虛無也、空間也、性也。觀即被觀,被觀即觀,所依者即被觀者,三即二,二即一。(參閱【太和玄功道家築基法】) (作者:中華之本體 原題:『天地人』今解 本文由國學復興文化論壇供稿 刊載本文只為傳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認同其觀點) 來源:中國網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