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專家共論城市建築的文化品質:要讓人"喜新戀舊"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2-14 17:46| 發佈者: 對酒當歌| 查看: 2571| 評論: 0|來自: 新聞晚報

摘要: 建築,能給城市賦予怎樣的文化內涵?昨天,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第59屆文化講壇舉行,全國政協常委、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哲學家趙鑫珊,著名 ...
建築,能給城市賦予怎樣的文化內涵?昨天,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第59屆文化講壇舉行,全國政協常委、著名藝術家韓美林,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哲學家趙鑫珊,著名攝影家爾冬強以及上海瑞安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進港等對建築充滿思考的專家,就『城市建築的文化品質』展開了討論。 
  韓美林:建築也需要大的戰略
  著名藝術家韓美林以 【公共空間的藝術審美】為話題,講述了不少自己創作雕塑的感受,許多生動的例子更讓現場觀眾爆發出一陣陣笑聲。韓美林說,這個時代成就了雕塑,成就了大量雕塑蜂擁而起,但也因此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當下有很多雕塑很騙人,甚至有一些『假冒偽劣』的建築師,建造的建築充滿謬誤,他就見過一百多平米的藝術館,連透氣的窗戶都沒有,『所以我覺得我們如果要接觸文化,就要好好地想想文化。 』
  因此,韓美林認為,要重視建築和環境,和城市之間的聯繫,城市的規劃更應提升高度,『不是想到一個建築就修一個,那就亂套了,不光是要有大師在,還要有大的戰略。 』
  韓美林認為,作為城市建築的重要部分,雕塑藝術越來越成為城市精神的象徵,但也有不少敗筆,在他看來,一個好的建築,恰恰反映了人們如何理解『人與建築的關係』。 『大到城市建設,小到某一個雕塑的創作,要稱得上優秀,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經濟實力,另外一個就是魅力,魅力講的就是文化。沒有這兩個條件,任何事情都做不成』。而這個『文化』並不抽象,『滲透性』是一個清晰的考量,以雕塑為例,能否與環境、與人和諧相處,非常重要,『能夠與環境合一,真正體現人性化的建築』,才稱得上是真正具有文化品質的城市建築。
  在他看來,美是抽象的,但觀者是有感受的,比如現在常有網友會戲謔地給一些建築起別名,這些『大褲衩』、『方便麵』,其實就代表了一種態度。最後,韓美林還用一句詩意的話闡述了他心目中建築的靈魂,『建築的靈魂是什麼,就是樹前面掉了一片秋葉,雖然到處都是秋葉,但只有它能讓我想起上海,它能讓我想起建築的靈魂。 』
  阮儀三:保護遺產也是面向未來
  在學術界,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素有 『古城衛士』的美名,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都是在他的努力之下促成的。在阮儀三看來,中國的老建築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無論是北京的四合院,還是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樓等等,其實都體現了中國幾千年來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基礎價值。然而,現在在進行舊城改造時,很多這些包含在建築中的傳統特色都被掩埋了。
  阮儀三感慨地說,古城古建築有着自己的價值。比如麗江古鎮,便是憑藉其獨具特色的建築結構,在1997年的大地震中得以保存,這說明,這些古建築中有很多精華值得學習。而上海保存的猶太人避難故居,更代表了人類和平的光明。
  當然,阮儀三也批評了如今很多古鎮、古城只顧旅遊發展,而沒有研究發展的做法,『更重要的是留下歷史的典範,為現代的城市創作留下一定的楷模。為什麼現在城市建築那麼難看?就是對於古代的東西沒有很好的研究和學習,沒有很好的提升,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的,民族特色的,地方特色的,屬於自己的城市,我們保護歷史遺產是為了面向未來。』
  趙鑫珊:城市要讓人『喜新戀舊』
  長期關注中外建築藝術的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趙鑫珊在演講的一開始,就對目前許多城市千篇一律的建設表示了擔憂, 『這就是增加了城市的痛苦,建築的痛苦。我很着急,為這種建築而哭。』
  隨後,趙鑫珊提出了 『城市性格』與 『城市兼建築場』的概念。趙鑫珊說,城市的性格,並不等於居民的總和,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比如要了解上海這座城市的性格,就要從上海的歷史入手研究。而一個優秀的城市,不僅要滿足人的欲望,更要讓人有回味,應該讓人有 『喜新戀舊』之感。同樣, 『城市建築場』則可以代表一些建築的氣場, 『比如你看外灘那邊的建築,建材是花崗岩的,特別有氣場,很難表達,但就是給人感覺不一樣。』
  在趙鑫珊看來,城市、建築都需要人用敏銳的感覺去感受, 『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增加我們生命的質量,要敏感,要有動力的耳朵和眼睛、皮膚、觸覺。』所以,愛一座城市,更應該打開自己的五官,感受這個城市, 『你們愛上海,就會發現一年四季都是不一樣的。』
  爾冬強:盼建上海ArtDeco博物館
  帶着一張地圖拍遍上海老建築,著名攝影家爾冬強對申城經典建築的感情毋庸多言。在以【經典建築的生命力】為題的演講中,爾冬強介紹了自己梳理上海老建築的經歷,並稱這些建築中充滿了奠定於1925年,以簡潔、韻味的線條為特徵的ArtDeco藝術裝飾風格,這種藝術風格在上海得到了極好的保存,始終引領着上海的時尚,也給世界留下了永久的回想,『許多大都市的ArtDeco建築已經走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上海的ArtDeco建築卻以不變應萬變生存下來,這些建築的精神氣質將影響一代又一代上海人。 』
  爾冬強還說,上海濃厚的現代精神的歷史遺產必將迎來全球的眼光,他也因此倡議,上海可以申報世界ArtDeco大會,創建上海的ArtDeco博物館。
  此前,由於租金上調,爾冬強不得不將其藝術中心搬出田子坊的新聞引發了不少關注。昨天,爾冬強也在講座上透露,原來位於紹興路上的漢源書店計劃搬往新天地,目前正在商談中,而他的爾冬強藝術中心則將落戶徐匯濱江,『那裏風景非常好,而且目前也很安靜,適合我靜下心來做一些事情。 』
  李進港:新天地改造注重文化
  十年前參與改造新天地的上海瑞安房地產公司董事總經理李進港則以 【『新天地』的文化氣象】為演講主題。在他看來,傳承建築,最重要的是要專注於當地的文化,在深入了解之後再投入保護和建設,比如曾有其他城市試圖 『複製』新天地,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只是要保護一個建築,還要保護它的歷史和文化。我們說新天地只有一個,在上海,即便把建築搬過去,但文化是搬不過去的。』
  至於如何平衡商業和建築的歷史價值的問題,李進港透露,當初新天地項目啟動時,他們做了很多調研,也請教了很多專家意見,來自美國的設計師更親自住在上海,體驗老上海裏弄的文化氛圍。他同時認為,除了改造,對新天地的細節營運也很重要, 『我們的建築師就說,外面好看是好看,如果沒有人來,你沒有辦法把文化完完全全表現出來。很多人去新天地不只是去看門和房子,他可能去看朋友,吃上海菜,吃其它的東西,這是代表上海的生活的一部分。』
  記者 曾索狄
來源:新聞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