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专家共论城市建筑的文化品质:要让人"喜新恋旧"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12-14 17:46| 发布者: 对酒当歌| 查看: 2573| 评论: 0|来自: 新闻晚报

摘要: 建筑,能给城市赋予怎样的文化内涵?昨天,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9届文化讲坛举行,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哲学家赵鑫珊,著名 ...
建筑,能给城市赋予怎样的文化内涵?昨天,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9届文化讲坛举行,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哲学家赵鑫珊,著名摄影家尔冬强以及上海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进港等对建筑充满思考的专家,就“城市建筑的文化品质”展开了讨论。 
  韩美林:建筑也需要大的战略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以 《公共空间的艺术审美》为话题,讲述了不少自己创作雕塑的感受,许多生动的例子更让现场观众爆发出一阵阵笑声。韩美林说,这个时代成就了雕塑,成就了大量雕塑蜂拥而起,但也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当下有很多雕塑很骗人,甚至有一些“假冒伪劣”的建筑师,建造的建筑充满谬误,他就见过一百多平米的艺术馆,连透气的窗户都没有,“所以我觉得我们如果要接触文化,就要好好地想想文化。 ”
  因此,韩美林认为,要重视建筑和环境,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的规划更应提升高度,“不是想到一个建筑就修一个,那就乱套了,不光是要有大师在,还要有大的战略。 ”
  韩美林认为,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部分,雕塑艺术越来越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但也有不少败笔,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建筑,恰恰反映了人们如何理解“人与建筑的关系”。 “大到城市建设,小到某一个雕塑的创作,要称得上优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经济实力,另外一个就是魅力,魅力讲的就是文化。没有这两个条件,任何事情都做不成”。而这个“文化”并不抽象,“渗透性”是一个清晰的考量,以雕塑为例,能否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非常重要,“能够与环境合一,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建筑”,才称得上是真正具有文化品质的城市建筑。
  在他看来,美是抽象的,但观者是有感受的,比如现在常有网友会戏谑地给一些建筑起别名,这些“大裤衩”、“方便面”,其实就代表了一种态度。最后,韩美林还用一句诗意的话阐述了他心目中建筑的灵魂,“建筑的灵魂是什么,就是树前面掉了一片秋叶,虽然到处都是秋叶,但只有它能让我想起上海,它能让我想起建筑的灵魂。 ”
  阮仪三:保护遗产也是面向未来
  在学术界,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素有 “古城卫士”的美名,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都是在他的努力之下促成的。在阮仪三看来,中国的老建筑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等等,其实都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基础价值。然而,现在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很多这些包含在建筑中的传统特色都被掩埋了。
  阮仪三感慨地说,古城古建筑有着自己的价值。比如丽江古镇,便是凭借其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在1997年的大地震中得以保存,这说明,这些古建筑中有很多精华值得学习。而上海保存的犹太人避难故居,更代表了人类和平的光明。
  当然,阮仪三也批评了如今很多古镇、古城只顾旅游发展,而没有研究发展的做法,“更重要的是留下历史的典范,为现代的城市创作留下一定的楷模。为什么现在城市建筑那么难看?就是对于古代的东西没有很好的研究和学习,没有很好的提升,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民族特色的,地方特色的,属于自己的城市,我们保护历史遗产是为了面向未来。”
  赵鑫珊:城市要让人“喜新恋旧”
  长期关注中外建筑艺术的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赵鑫珊在演讲的一开始,就对目前许多城市千篇一律的建设表示了担忧, “这就是增加了城市的痛苦,建筑的痛苦。我很着急,为这种建筑而哭。”
  随后,赵鑫珊提出了 “城市性格”与 “城市兼建筑场”的概念。赵鑫珊说,城市的性格,并不等于居民的总和,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要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性格,就要从上海的历史入手研究。而一个优秀的城市,不仅要满足人的欲望,更要让人有回味,应该让人有 “喜新恋旧”之感。同样, “城市建筑场”则可以代表一些建筑的气场, “比如你看外滩那边的建筑,建材是花岗岩的,特别有气场,很难表达,但就是给人感觉不一样。”
  在赵鑫珊看来,城市、建筑都需要人用敏锐的感觉去感受, “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增加我们生命的质量,要敏感,要有动力的耳朵和眼睛、皮肤、触觉。”所以,爱一座城市,更应该打开自己的五官,感受这个城市, “你们爱上海,就会发现一年四季都是不一样的。”
  尔冬强:盼建上海ArtDeco博物馆
  带着一张地图拍遍上海老建筑,著名摄影家尔冬强对申城经典建筑的感情毋庸多言。在以《经典建筑的生命力》为题的演讲中,尔冬强介绍了自己梳理上海老建筑的经历,并称这些建筑中充满了奠定于1925年,以简洁、韵味的线条为特征的ArtDeco艺术装饰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在上海得到了极好的保存,始终引领着上海的时尚,也给世界留下了永久的回想,“许多大都市的ArtDeco建筑已经走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上海的ArtDeco建筑却以不变应万变生存下来,这些建筑的精神气质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上海人。 ”
  尔冬强还说,上海浓厚的现代精神的历史遗产必将迎来全球的眼光,他也因此倡议,上海可以申报世界ArtDeco大会,创建上海的ArtDeco博物馆。
  此前,由于租金上调,尔冬强不得不将其艺术中心搬出田子坊的新闻引发了不少关注。昨天,尔冬强也在讲座上透露,原来位于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计划搬往新天地,目前正在商谈中,而他的尔冬强艺术中心则将落户徐汇滨江,“那里风景非常好,而且目前也很安静,适合我静下心来做一些事情。 ”
  李进港:新天地改造注重文化
  十年前参与改造新天地的上海瑞安房地产公司董事总经理李进港则以 《“新天地”的文化气象》为演讲主题。在他看来,传承建筑,最重要的是要专注于当地的文化,在深入了解之后再投入保护和建设,比如曾有其他城市试图 “复制”新天地,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一个建筑,还要保护它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说新天地只有一个,在上海,即便把建筑搬过去,但文化是搬不过去的。”
  至于如何平衡商业和建筑的历史价值的问题,李进港透露,当初新天地项目启动时,他们做了很多调研,也请教了很多专家意见,来自美国的设计师更亲自住在上海,体验老上海里弄的文化氛围。他同时认为,除了改造,对新天地的细节营运也很重要, “我们的建筑师就说,外面好看是好看,如果没有人来,你没有办法把文化完完全全表现出来。很多人去新天地不只是去看门和房子,他可能去看朋友,吃上海菜,吃其它的东西,这是代表上海的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 曾索狄
来源:新闻晚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