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屏障黃河文化的萬里長城(3)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1-30 22:52| 發布者: 南丘| 查看: 1776| 評論: 0|來自: 歷史春秋網

摘要: 西漢交通西域後,先進的漢族文化科技向西域傳播。【漢書・匈奴傳】載:衛律在匈奴,『爲單于謀,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即穿井數百,伐木數千』。16武帝時,爲發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 ...
西漢交通西域後,先進的漢族文化科技向西域傳播。【漢書・匈奴傳】載:衛律在匈奴,『爲單于謀,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即穿井數百,伐木數千』。16武帝時,爲發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爲井,井下相通行水』。17大宛城中無井,就教他們鑿井。『宛王城中無水,皆汲城外流水。』『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18【史記・大宛傳】講到大宛以西直到安息地區居住的人民時寫道:『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鐵器,及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爲器,不用爲幣』。這對西域等地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西域各國向我國輸入毛織品及瓜果菜蔬等。據斯坦因【西域考古記】,在塔里木盆地的漢墓中,就曾發現有此種希臘羅馬式織染技巧的中亞毛織物。斯坦因說:『裝飾的織物中還有精工製造的地氈殘片,所顯示的風格,絲毫不錯是希臘式的。……』19
  西域傳來很多瓜果及菜蔬等,其中最顯著的有葡萄和苜蓿。大宛天馬嗜食苜蓿。『漢使采蒲陶苜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益種蒲陶苜蓿離宮館旁極望焉。』20
  張騫出使西域是發展絲綢貿易的開端。使者出使所攜帶的特產,顯然以最著名的華麗的絲綢爲最多,自此我國絲綢就從安息、敘利亞以達於地中海。
  其中不少是由中亞各國商人東來收買轉運:波斯的陸路運輸至希臘羅馬,印度的海運,經由紅海輸入羅馬。西人稱中國爲絲國賽里斯(Seres)。在羅馬帝國時期,我國生產優質的絲綢價比黃金。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Gaius Pliny)(生卒年:公元23――79年)所著【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一書中寫道:『賽里斯國林中產絲,馳名宇內,絲生於樹葉上,取出,濕之以水,理之成絲,後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富豪貴族之夫人嬌媛,裁成衣服,光輝奪目。……(羅馬)奢侈之風,由來漸矣。至於今代,乃見鑿通金山,遠赴賽里斯國以取衣料……』。21由此可見當時絲綢銷售之廣,(羅馬)所費金額之鉅。普林尼並讚嘆中國所產絲綢,馳名宇內,工藝精美,世所罕見。
  至是,漢代通往西域的道路,有南北兩條大道,南道沿南山(崑崙山)北坡西行,經安息、再往西達於條支、可到大秦。漢王朝有大批貨物從這條道路運往西方,以絲綢爲主,故名絲綢之路。北道沿北山(天山)南坡西行,越過蔥嶺北部,可抵奄蔡,並可再通向大秦。這兩條道路是當時經濟交流的兩大動脈。 
  當時從安息到大秦的陸路交通,史書亦有記載:『從安息陸道,繞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人庶連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終無盜賊寇警』。22顯然漢朝實施了保護絲綢之路的政策。
  中國與身毒國(印度)兩大文明古國,文化交流,互相促進,始終不斷。漢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23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始。後漢明帝嘗使蔡智巴西域求經。蔡值梅鵓佛像,用白馬馱經像於永平八年(公元65年)還至洛陽。明帝詔建白馬寺,命譯佛經。同年楚王劉英奉縑帛贖罪,詔還之,以助供養伊蒲塞、桑門。24是爲中國人崇信佛教見於記錄之始。自佛教傳入中國,發展迅速,影響所及,遍及全國。隨著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也湧入中國。中印兩國兩千餘年的文化交流光輝燦爛。
  萬里長城根據『因地形,用險制塞』的軍事需要,利用自然的地形,在險要之處,修築城牆、關隘、亭障、烽堠。許多城牆都是攀緣山脊修建而成,巧妙地利用了懸崖絕壁。遇到江河湖海,沼澤縱橫,浩瀚沙漠,茫茫戈壁也要選擇人跡罕至、鳥獸絕跡險要之處,建造守勢。
  要修築萬里長城這樣規模宏偉而又艱巨的工程,材料來源、設計施工和勞動力方面,都是相當龐大的。 
  仍以河西長城爲例。【漢書・匈奴傳】侯應曰:『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徙築治,工費久遠,累世之功,不可卒復』。可知工程之艱巨。在沙漠地區,滴水俱無,又無資源,就地取材,修築長城。
  西城考古家斯坦因記載說:『……由於蘆柴束連合的彈力和黏著性,所以抵擋遲緩而不斷的風蝕力量,比任何其他東西都要高明。我注視著聳立面前而幾乎垂直的城牆,不能不驚嘆古代中國工程師的技巧。在這一望無垠的沙漠中,無有一切出產,有些處所甚至滴水俱無,建設這樣的城牆,一定是一樁很困難的工作。然而這最後證明直抵額濟納河全長達四百英里以上的長城,竟於比較短時期間告竣了』。25
  1981―1984年西北師範學院陳守忠教授等對漢長城西段進行實地考查,記錄寫道:『玉門關外10餘公里的一段,保存得極爲完整。以當地的蘆葦、紅柳、胡楊和羅布麻等夾鹼土和砂礫,層層夯築,殘垣最高4米左右,蘆葦等層厚5厘米,砂土層20厘米,由於鹽漬的作用,層間粘結得非常牢固,今已近於「石化」。可謂我國古代獨創的「混凝土」。城牆內傾的高處,烽燧遺蹟相望。烽台多以黃土爲基,上部以土坯壘砌,高者可達10米。有的烽台下面,當年備用的燃放煙火的積薪依然整齊地堆埋著』。26
  萬里長城是中華各族人民的創造修建。北朝所修建長城,重要點有三:一爲工事勤,二動用大量勞動力,三爲所修內外邊長城,成爲明代長城的基礎。
  『漢武而後,長城工事之勤,無如北朝高齊元魏』。
  『明代所修內外兩邊,悉基於是』。27
來源:歷史春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