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屏障黄河文化的万里长城(3)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11-30 22:52| 发布者: 南丘| 查看: 1782| 评论: 0|来自: 历史春秋网

摘要: 西汉交通西域后,先进的汉族文化科技向西域传播。《汉书・匈奴传》载:卫律在匈奴,“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即穿井数百,伐木数千”。16武帝时,为发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 ...
西汉交通西域后,先进的汉族文化科技向西域传播。《汉书・匈奴传》载:卫律在匈奴,“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即穿井数百,伐木数千”。16武帝时,为发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17大宛城中无井,就教他们凿井。“宛王城中无水,皆汲城外流水。”“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18《史记・大宛传》讲到大宛以西直到安息地区居住的人民时写道:“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饥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这对西域等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西域各国向我国输入毛织品及瓜果菜蔬等。据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在塔里木盆地的汉墓中,就曾发现有此种希腊罗马式织染技巧的中亚毛织物。斯坦因说:“装饰的织物中还有精工制造的地毡残片,所显示的风格,丝毫不错是希腊式的。……”19
  西域传来很多瓜果及菜蔬等,其中最显著的有葡萄和苜蓿。大宛天马嗜食苜蓿。“汉使采蒲陶苜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苜蓿离宫馆旁极望焉。”20
  张骞出使西域是发展丝绸贸易的开端。使者出使所携带的特产,显然以最著名的华丽的丝绸为最多,自此我国丝绸就从安息、叙利亚以达于地中海。
  其中不少是由中亚各国商人东来收买转运:波斯的陆路运输至希腊罗马,印度的海运,经由红海输入罗马。西人称中国为丝国赛里斯(Seres)。在罗马帝国时期,我国生产优质的丝绸价比黄金。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Gaius Pliny)(生卒年:公元23――79年)所著《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一书中写道:“赛里斯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夫人娇媛,裁成衣服,光辉夺目。……(罗马)奢侈之风,由来渐矣。至于今代,乃见凿通金山,远赴赛里斯国以取衣料……”。21由此可见当时丝绸销售之广,(罗马)所费金额之钜。普林尼并赞叹中国所产丝绸,驰名宇内,工艺精美,世所罕见。
  至是,汉代通往西域的道路,有南北两条大道,南道沿南山(昆仑山)北坡西行,经安息、再往西达于条支、可到大秦。汉王朝有大批货物从这条道路运往西方,以丝绸为主,故名丝绸之路。北道沿北山(天山)南坡西行,越过葱岭北部,可抵奄蔡,并可再通向大秦。这两条道路是当时经济交流的两大动脉。 
  当时从安息到大秦的陆路交通,史书亦有记载:“从安息陆道,绕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人庶连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寇警”。22显然汉朝实施了保护丝绸之路的政策。
  中国与身毒国(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文化交流,互相促进,始终不断。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23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后汉明帝尝使蔡智巴西域求经。蔡值梅鹁佛像,用白马驮经像于永平八年(公元65年)还至洛阳。明帝诏建白马寺,命译佛经。同年楚王刘英奉缣帛赎罪,诏还之,以助供养伊蒲塞、桑门。24是为中国人崇信佛教见于记录之始。自佛教传入中国,发展迅速,影响所及,遍及全国。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也涌入中国。中印两国两千余年的文化交流光辉灿烂。
  万里长城根据“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军事需要,利用自然的地形,在险要之处,修筑城墙、关隘、亭障、烽堠。许多城墙都是攀缘山脊修建而成,巧妙地利用了悬崖绝壁。遇到江河湖海,沼泽纵横,浩瀚沙漠,茫茫戈壁也要选择人迹罕至、鸟兽绝迹险要之处,建造守势。
  要修筑万里长城这样规模宏伟而又艰巨的工程,材料来源、设计施工和劳动力方面,都是相当庞大的。 
  仍以河西长城为例。《汉书・匈奴传》侯应曰:“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徙筑治,工费久远,累世之功,不可卒复”。可知工程之艰巨。在沙漠地区,滴水俱无,又无资源,就地取材,修筑长城。
  西城考古家斯坦因记载说:“……由于芦柴束连合的弹力和黏着性,所以抵挡迟缓而不断的风蚀力量,比任何其他东西都要高明。我注视着耸立面前而几乎垂直的城墙,不能不惊叹古代中国工程师的技巧。在这一望无垠的沙漠中,无有一切出产,有些处所甚至滴水俱无,建设这样的城墙,一定是一桩很困难的工作。然而这最后证明直抵额济纳河全长达四百英里以上的长城,竟于比较短时期间告竣了”。25
  1981―1984年西北师范学院陈守忠教授等对汉长城西段进行实地考查,记录写道:“玉门关外10余公里的一段,保存得极为完整。以当地的芦苇、红柳、胡杨和罗布麻等夹碱土和砂砾,层层夯筑,残垣最高4米左右,芦苇等层厚5厘米,砂土层20厘米,由于盐渍的作用,层间粘结得非常牢固,今已近于‘石化’。可谓我国古代独创的‘混凝土’。城墙内倾的高处,烽燧遗迹相望。烽台多以黄土为基,上部以土坯垒砌,高者可达10米。有的烽台下面,当年备用的燃放烟火的积薪依然整齐地堆埋着”。26
  万里长城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创造修建。北朝所修建长城,重要点有三:一为工事勤,二动用大量劳动力,三为所修内外边长城,成为明代长城的基础。
  “汉武而后,长城工事之勤,无如北朝高齐元魏”。
  “明代所修内外两边,悉基于是”。27
来源:历史春秋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