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屏障黃河文化的萬里長城(9)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1-30 22:56| 發布者: 沙舟| 查看: 1784| 評論: 0|來自: 歷史春秋網

摘要: 早在1986年達尼教授首次提出這個建議,很快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各國學者的支持響應。   1987年6月,教科文組織大會正式通過決議,開展『絲綢之路』綜合考察。中國政府對這次考察極爲重視。   中國人民將 ...
早在1986年達尼教授首次提出這個建議,很快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各國學者的支持響應。
  1987年6月,教科文組織大會正式通過決議,開展『絲綢之路』綜合考察。中國政府對這次考察極爲重視。
  中國人民將和世界人民一道,爲研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爲發揚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長城不僅具有時間意義上的長久,和空間意義上的遠大,實際上,它是秦漢時代屯墾戍邊政策的產物。這一施政方針,對早期古老中國的開放,起了重要作用。沒有漢代烽燧的保護,古絲綢之路是難以暢通的。』38 
  著名的長城遺址。
  萬里長城以名關險隘、形勢險要著稱於世。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以山海關、居庸關爲『重險』,以嘉峪關爲『中外巨防』,皆長城的精華所在。
  山海關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東部地段的重要起點。它南起渤海之濱的老龍頭,北上層巒疊嶂、巍峨挺拔的燕山余脈角山峰。從山海關一直向東,到達渤海灣之間,正好是向東北延伸的一帶濱海平原的起點,這條狹長的小平原,猶如一條濱海走廊,是從華北大平原向東北大平原的捷徑。
  山海關雄峙崇山大海之間,扼海陸咽喉要衝,地處華北、東北結合部,形勝險峻。【畿輔通志】稱:『長城之枕護燕薊,爲京師屏翰;擁雄關,爲遼左咽喉。』光緒二年【永平府志・形勝】稱:『峭壁洪濤,聳匯南北,束若瓮牖。』【臨渝縣誌】稱:『山海交會,隘塞嚴關,形勝稱最要焉。』 
  山海關歷史悠久。遠在商代,屬於孤竹,周代屬燕,秦漢時期屬遼西郡。從現有出土文物及古建築遺址上,可以證明,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勞動生息。在角山附近陸續發現了石斧、石鏟、石槌等七、八件。1978年在東羅城外關門口東出土了幾件較完整的陶鬲、陶壺等,其文化特徵,質地爲夾沙陶、素面多,花紋爲幾何圖形,造型多爲圓底高足,經初步鑑定,屬於『龍山後期文化』。39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說:『渝關一名臨渝關【漢志】,亦曰臨閭關【唐志】,今名山海關。』 
  『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實爲險要。』
  歐陽修曰:『渝關東臨海,北有免耳覆舟山,山皆斗絕,並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明初以其倚山面海,名曰山海關。築城置衛,爲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
  山海關源自明初在此建關設衛。【臨渝縣誌】記載:『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春正月辛亥,大將軍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山海關之名始此。』【明一統志】:『榆關在撫寧縣東二十里,洪武初,魏國公始徙而東,去陽關六十里,謂之山海關。』著名的地理學家、思想家顧炎武論及形勢天成及明長城山海關爲徐達始築,在詠【山海關】詩中,有名句,曰:『茫茫碣石東,此關自天作。粵惟中山王,經營始開拓。』(按魏國公、中山王即明開國功臣大將軍徐達)。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明洪武初設衛曰山海衛。』『築城爲關曰山海關,萬曆三年(1575)轄於東路協守營曰山海路。』山海衛在薊鎮、遼東鎮接界處,爲薊遼咽喉,屬薊鎮管轄。薊鎮又分兩路防守,一路是『山海路關隘』,另一路是『石門路關隘』。『山海路關隘』下轄十大關隘,地勢險要,並爲萬里長城一線貫通。
  【臨榆縣誌】記載山海路十大關隘表
  山海關    即縣城     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達建
  南海口關   城南十里    洪武年間建
  南水關    城南二里    洪武年間建
  北水關    城北二里    洪武年間建
  旱門關    城北六里    洪武年間建
  角山關    城北十二里   洪武年間建
  三道關    城東北二十里  洪武年間建
  寺兒峪關   城東北三十二里 洪武年間建
  南水關敵樓  本關城下    萬曆元年(1573)總督軍門劉應節始建
  北水關敵樓  本關城下    同上
  【臨榆縣誌】載:『明嘉靖以前,原有邊牆八千五百七十六丈六尺,萬曆七年(1579)增築南海口入海石城七丈,都督戚繼光,行參將吳惟忠修。凡有損壞坍塌,制府行文,本路修補。』萬曆十二年(1584)山海關東線修建了東羅城,羅城關門之上建服遠樓,城還建有兩座角樓,七座敵樓。在東羅城與關城城牆銜接處修建臨閭樓、牧營樓,與天下第一關及南北角樓互爲犄角。
來源:歷史春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