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代恋爱及婚姻的形式
(一) 首先谈一谈古代的恋爱方式 关于古代的恋爱方式,从大的方面说,基本上有两类:自由恋爱及他人作合。 从《诗经》可以看出,古代的自由恋爱方式多种多样的,而在这众多的自由恋爱的方式中,约会是通常的方式。如:《召南・草虫》写一女子涉山等待情人之情,写出了她没有见到情人时的忧伤和见到情人后的喜悦心情。 《邶风・匏有苦叶》写的是一痴心女子在河边耐心等待情人的情况。 《邶风・静女》写的是男女幽会于城隅及男子接受女子赠物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王风・丘中有麻》写一女子盼望情人前来幽会时产生的种种悬想。 《郑风・山有扶苏》写一女子与情人相会时的戏谑。 《郑风・丰》写一女子后悔失信于自己的情人,盼望着情人前来与她一道乘车以偿素愿。 《郑风・子衿》写的是一个女子等候情人时“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焦急心情。 《陈风・东门之池》是“男女会迂之词”(朱熹语),“更可以说是男思女的一首恋歌”(蓝菊 荪 《诗经国风今译《陈风・东门之杨》写男女相约,私会于黄昏之后。 《小雅・隰桑》则是一女子自述见到情人后的高兴心情。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是“约会”(或称“私会”)是那时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形式,也是必然的形式;二是这众多的约会之中,大部分是写女子的,是女性占了主动。之所以这样,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这些诗篇基本上都是出自男人之手,于是乎,私会一事,便以写对方为快了。另一个原因则是那时的女子确实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妇女的所谓“贞操”观念,是经历了产生、发展一直到最终的消亡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大家知道,史前的蒙昧时代的女性是不会有贞操观念的,因此,恩格斯在论述“血缘家庭”时曾说过,在这家庭的第一个阶段里,“婚姻集团”只是“按照辈分而区分的”,即使是“兄弟与姊妹”“也一概互为夫妻。”这在当时“乃是自然而然的事”(上引均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直到群婚制被“对偶家庭”排挤了的时候,才大抵要求女性严守贞操,可见,妇女的贞操观念是产生于“对偶家庭”阶段。随着“两性共同婚姻的范围地不断缩小”而对妇女贞操观念遵守的要求却在逐渐地加强,尤其到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一历史现象便发展到了它的最高峰,这时的妇女就简直成了“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的家庭束缚物了。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上溯历史的话,那么情况则是这样:在妇女的贞操观念上,封建社会的初期要比末期淡薄得多,妈隶社会要比封建,社会淡薄得多,奴隶社会的女性虽然已被社会要求保守贞操,但也决不会象封建社会的妇女那样严格。可见她们主动地寻求异性,比较坦然地选择配偶是很现实的事,尤其是在民间,就更是自然的事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在《诗经》中便自然地反映了这一现象。所以我说,那时的女性确实如此。另外,女性在感情的要求上更强烈些,因而在作品中就要反映出来,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关于此点,在《召南・科庇忻贰繁硐值氖且桓雠子以执着的热望希望男方前来求婚;而《卫风・有狐》则写的是一个寡妇想嫁给一个贫穷的光棍,虽然她还没有嫁给他,但“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心之忧矣,之子无带。……心之忧矣,之子无服。”这个光棍的一切却早已挂到她心上了。 来源:凤凰网历史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