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世紀以來,隨着西方文明向世界各地的擴張和傳播,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逐漸為不同文化圈的人們所接受。其實,世界各大文明系統,不管是西方文明,還是其他文明,都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和壯大的,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深厚的底蘊,都在不同文化領域揭示了人類價值,西方價值只是憑藉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優勢率先進入全球視野而已。因而,和其他文明一樣,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過程中,中華文明也一定會為世界貢獻具有世界意義的價值觀。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具有世界意義的價值觀不勝枚舉,從最能反映中國人價值觀的思想文化體系提煉最有代表性的中華價值,是一條穩妥的途徑。 儒道釋三足鼎立是近兩千年來的情況,在這之前的三千年中,【周易】傳統則是中國人思想意識的代表。不僅如此,它還深刻影響着近兩千年來中國人的思想世界。毫不誇張地說,對於中國人來說,【周易】實乃大道之源、文明之本。這樣,最能反映中華價值的思想文化體系有四個,即易、道、儒、釋。無疑,其中任何一個思想體系都博大精深,蘊含着豐富的價值理念,這就需要我們從中提煉出各自的核心價值。我個人的意見是,這四個思想文化體系的核心價值分別為:太和、自然、仁義、慈悲。這只是就四家的宗旨而言的,事實上這四種價值觀也不同程度上為各家所共同擁有。 一、太和 『和』的本義是唱和之和。和者呼應唱者,已經包含着二者思想感情相協調一致的意味,很容易引申出應允和協作的意思,而由應允和協作,則自然可以引申為和諧。『太和』則將和提升為宇宙法則,語出【周易】乾卦【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威寧。』朱子【周易本義】曰:『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陰陽為宇宙的兩種基本性質和力量,因而太和是就宇宙法則而言的。從朱子的解釋看,太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陰陽二氣的會合、合一,二是陰陽二氣的和諧、調和。因而,作為【周易】的核心價值,太和也相應地擁有兩個基本內容,一是萬物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物我合一、主客合一等等;二是萬物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內心的和諧等等。 眾所周知,對立統一規律是西方辯證法的根本規律,認為任何事物以及不同事物之間都包含矛盾性,而矛盾雙方既對立鬥爭又統一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但從【周易】陰陽八卦觀念所反映的中國辯證法看,任何事物以及不同事物之間都包含陰陽兩種性質和力量,陰陽二氣既和諧又統一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所以這種辯證法可以稱為『和諧統一規律』。 作為一種價值觀,太和又承載着『和』字本身的內涵。首先是適中、恰到好處。這個意義上的『和』後來被儒家稱為『中節』,如今本【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其次是不同事物相調適、協調,與之相對的概念是『同』。『和』、『同』之辨是春秋時期的熱門話題,為學者廣泛注意的是史伯和晏嬰的說法。史伯之語見於【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嬰以烹調喻君臣關係:『和如羹焉,……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他們都認為,『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的簡單積累。後來,孔子進而將『和』、『同』引申為道德範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