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華價值觀的世界意義(4)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1-26 22:32|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2270|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四、慈悲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是主張不通過外在的神靈,而依靠自身的智慧來得到解脫。人們常說的『般若波羅密多』,意思就是以內心廣大無邊的智慧,來超脫世俗困苦,到達彼岸,所以這個過程,被稱爲智慧 ...

四、慈悲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是主張不通過外在的神靈,而依靠自身的智慧來得到解脫。人們常說的『般若波羅密多』,意思就是以內心廣大無邊的智慧,來超脫世俗困苦,到達彼岸,所以這個過程,被稱爲智慧度或智度。按照佛教教義,不但要自度,還要度人,讓眾生得到解脫,頗有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的情懷。在佛教的話語中,這就是慈悲。

【觀無量壽佛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論】則明確指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據此,如果我們把慈悲作爲佛教的核心價值,大概是可靠的。

具體言之,慈和悲的含義是不同的,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他們快樂,悲是悲憫眾生並拔除其苦難。看來,就像儒家的仁、義一樣,佛教的慈、悲是一對相輔相成的價值理念。

慈悲有三種,即眾生緣、法緣、無緣。對此,【大智度論】、【佛持論】、【涅經】等佛經多有詮釋。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是這樣總結的:『一眾生緣慈悲,以一慈悲心視十方五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緣之而常思與樂拔苦之心,名眾生緣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學人之未斷煩惱者而起。二法緣慈悲心,既斷煩惱之三乘聖人達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異之相,滅一異之相之人,但憐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樂,隨其意而拔苦與樂,名法緣慈悲心。三無緣慈悲,此慈悲惟在諸佛,蓋諸佛之心,不住於有爲、無爲性之中,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世之中,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取捨分別,故心無眾生緣,使一切眾生自然獲拔苦與樂之益,名無緣慈悲心。』看來,三種慈悲是三種境界,所以【往生論注】卷上說:『慈悲有三緣,一者眾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三者無緣是大悲。』

佛教的慈悲精神,不限於人類,也遍及花草樹木在內的一切生命,乃至無生命的山水土石。這和儒家的民胞物與觀念,相得益彰,對於我們今天生態和環境保護來說,很有意義。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