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慈悲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是主张不通过外在的神灵,而依靠自身的智慧来得到解脱。人们常说的“般若波罗密多”,意思就是以内心广大无边的智慧,来超脱世俗困苦,到达彼岸,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为智慧度或智度。按照佛教教义,不但要自度,还要度人,让众生得到解脱,颇有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的情怀。在佛教的话语中,这就是慈悲。 《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论》则明确指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据此,如果我们把慈悲作为佛教的核心价值,大概是可靠的。 具体言之,慈和悲的含义是不同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他们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其苦难。看来,就像儒家的仁、义一样,佛教的慈、悲是一对相辅相成的价值理念。 慈悲有三种,即众生缘、法缘、无缘。对此,《大智度论》、《佛持论》、《涅经》等佛经多有诠释。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是这样总结的:“一众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众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三乘圣人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随其意而拔苦与乐,名法缘慈悲心。三无缘慈悲,此慈悲惟在诸佛,盖诸佛之心,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之中,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世之中,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取舍分别,故心无众生缘,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名无缘慈悲心。”看来,三种慈悲是三种境界,所以《往生论注》卷上说:“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 佛教的慈悲精神,不限于人类,也遍及花草树木在内的一切生命,乃至无生命的山水土石。这和儒家的民胞物与观念,相得益彰,对于我们今天生态和环境保护来说,很有意义。 来源:光明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