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5|回覆: 1

[氣功] 談談書法和氣功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5-12-26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練已有近二十年的,兩三年來我嘗試把書法結合起來。起初,我只是一味苦練,真、草、篆、隸、行,各體皆練。我在當地書法老人的指點下,用毛筆蘸清水在宣紙本上臨帖或隨心所欲地書寫,每天練完兩大本宣紙。此法節約墨、紙,一本宣紙只要妥善保管,可以寫幾年。我又每天在清水石板上用提斗大筆蘸清水作擘窠書。這樣苦練了一段時間,書法水平雖有所提高,但我總覺得不能深得名家名帖的筆法和筆意,也不能得到輕鬆舒適的氣感。

我體會到以上方法之所以失敗,主要是沒有入靜。於是,我採用的【神策軍碑】,臨本【蘭亭序】等字帖,每天清晨(4:30~5:30)用干毛筆進行摹帖書空練習。我儘量把房間布置得古樸淡雅、幽靜舒適,利於練書法氣功時放鬆入靜。具體方法是:端坐,收腹,塌腰,寬衣松帶。兩腳平放在一尺高的小凳上。兩大腿平面與上身夾角約60°,全身放鬆。左手自然執帖,右手執筆,懸筆(肘、腕全懸)摹帖書空。意守筆端,筆隨氣運,意隨筆行,全神貫注,一絲不苟,一氣呵成。這時,全身沒有絲毫緊張之感,在輕鬆自然的腹式呼吸中進行,叩齒咬牙自然交替,口中津液如清泉湧出,甜潤爽口,可慢慢吞下,以意送入下丹田。覺手臂疲勞時,可稍息片刻再練。練的工夫深了,可以懸肘練完一本帖而絲毫不覺得臂酸,腕力和臂力亦自然增加。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4-18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書道與氣法相濟論】

閣下所述"摹帖書空"之法,實得古人"心正氣和"之三昧。昔王右軍作【筆陣圖】云:"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正與閣下晨起摹帖、懸肘書空之實踐暗合。然以氣功入書道,非止於形骸之調,實爲心性之修,今試析其要義如次:

一、執筆即調息
古人論書謂"五指執筆法",實暗合手三陰三陽經脈之循行。閣下"懸肘書空"時,中指抵管處正當勞宮穴,筆鋒虛指處即氣機發動之所。蘇東坡【論書】云"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此"虛寬"二字,正是氣沉丹田時執筆之要訣。建議摹寫時可配合六字訣呼吸法,篆書以"噓"應橫畫,隸書以"呵"應波磔,行草則以"呬"應連屬,使筆墨與吐納同頻共振。

二、墨法即導引
清水臨池之法雖儉,然失卻"血法"真義。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懷素見夏雲奇峰,皆證書道貴在得氣。可試以"三停墨法":初研墨時調息凝神爲"導",蘸墨濡毫時意注筆尖爲"引",運筆書寫時氣貫毫端爲"行"。即使清水作書,亦當存想墨氣氤氳,所謂"空中傳神"者,正在此虛處得實。

三、結字即站樁
閣下"60°坐姿"甚合生理,然可參詳褚遂良"印印泥"之說。臨【神策軍碑】時,當如站混元樁,兩足湧泉暗含提按;摹【蘭亭序】際,宜取三體式,肩井穴與腰眼相應。尤其篆籀中鋒用筆,實與太極拳"纏絲勁"同源,每作"玉箸篆"時,可覺帶脈微微鼓盪。

四、章法即周天
今人但知"計白當黑",鮮明"布白即布氣"之理。建議臨池前先以"小周天"導引:自會陰起筆,沿督脈上行至百會爲豎畫,順任脈下落爲捺畫,其間關竅恰與字之節點相應。觀閣下"津液湧出"之象,正是【黃庭經】所謂"玉池清水灌靈根"之境,此時運筆,自能"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

五、養氣即養筆
每日習畢,當存"收功"儀式:先以掌心熨帖百會(喻"藏鋒"),次摩挲筆管三十六轉(合"護穎"之法),最後閉目存想硯池如氣海,墨跡似經脈循環。此即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之真諦——非指形跡不變,實謂氣脈常存。

昔人云"書者散也",然散而不亂方爲至境。閣下已得"形神相守"之基,若能參以【雲笈七籤】存想法,使每筆皆含"起承轉合"之氣機,則書道與氣功終將圓融無間,臻於虞世南【筆髓論】"心悟於至道,書契於無爲"之化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