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9|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这楷书,越细看,越有味道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怎么样才能体悟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呢?

一、要基本功扎实,要临池磨练。持之以恒。不要追求捷径,书法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一份辛劳一份收获。

二、要会琢磨,会辨别得出古代哪些书法是真正的好作品。哪些是不适合自己去练习的。不要人为听从别人去认定某个书家的字的好坏,优选过去一直沿袭下来的那种以『人』来认定书家的书法好坏的恶习,一定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去研究,去认定。

孟令作,楷书,梅花诗一首作品尺寸:128×35cm

89d877a77185089e3fc0727f65439617.jpg

924951c2528f56a70543cb18ef968eb4.jpg

三、要从字帖中体会出字体和书法章法的含义,字义,以及整体的布局。就像古代人说得那样:『字如其人』。一定要琢磨出什么样的字体适合自己去练习。适合自己去终身享用的书法艺术。(内向的人就学写内向的字,外向的人就学写大气的字)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四、不要一窝蜂的去追究潮流,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去选择自己适合的书体,创造出自己风格的书法字体来。就像小孩子学习汉字,同样写一个字,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的字体面目,就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看到书法本来就是一门有个性的艺术。(上面谈到:每一个人的性格,脾性,修养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字体,写出来的效果也不会一样)

孟令作,小楷,王羲之〖兰亭序〗作品尺寸:44×47cm

0a68c0c741a3fab9ef7f9a0893484b02.jpg

aaa3dfbfe5f667ccd651380cfdec1551.jpg

五、要从碑中寻找字体的『骨气』,要从帖中体会字体的『血肉』。碑中的字体是用刀刻的,一定和现在的用笔书写是不同的,而且碑文上的书法字,书写着和刻碑文的不一定是一个人。我们现在写书法一定要知道用笔要在帖中去体会。

六、学习书法,我们一定要有古文化的底蕴和汉字的基本知识。要有古诗词和古汉语的基本功力。诗词中的平仄可以引伸到一件书法作品中来,该重的地方要重,该轻的地方要轻,该枯的时候要枯,该浓墨的时候要浓,该大的时候要大,该小的时候要小,一件好作品就是要有阴阳顿错。有起伏,有变化,有气势。

孟令作,楷书,刘禹锡〖陋室铭〗作品尺寸:128×35cm

37976c798f416a6bf664a2b202d424a6.jpg

072187323e61608726ec5f375a7e403b.jpg

纸张说明:浅绿洒金仿古宣

七、要从书法艺术的结体章法去体会整幅作品的意境。要根据书写的内容选择娟秀,还是粗狂,选择用什么字体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

八、要有自己的创造性,独立性,要有自己的个性,但不失书法艺术的原意。一件好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完美的表现自己。

孟令作,楷书,〖心经〗作品尺寸:69×69cm

b6347d73a8a1b3f69e97f801fbd5a995.jpg

a4dff956b6ca0d0c1fd4537080859a73.jpg

九、形似就是个书匠,要做到神似,形神兼备。有自己的内涵,有自己的创意。从书法字体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个人的本性,从字形的结体中我们也不难能悟出一个书家的气质和内涵来,从书法的章法中我们也不难能体会出一个书家的个性和修养来。

十、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做到耐看,耐寻味,就像一首优美的诗那样有意境,有联想。书法艺术,称其为艺术就是一杯浓茶,要耐人寻味,因为挂在墙上也好,收藏也好,它是天天陪伴着你。要能每次看到一件作品,就有新的东西看出来。

冯夕底 發表於 2025-5-18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楷书体悟与书法修习之道》

观孟令先生楷书二帧,笔致清刚,结体疏朗,诚得晋唐法乳。梅花诗用笔如折钗股,兰亭序布白似月映水,皆见"细看愈有味"之妙。书法三昧,正在此"味"字,今就体悟之道,申而论之。

一曰"法度与性灵相济"。临池之功,当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然今人习楷,多囿于九宫格中,未解"楷法如立"实为"行气如虹"之本。观孟令小楷《兰亭序》,点画间俯仰呼应,正是得右军"似欹反正"之妙。故临帖非描摹形迹,乃透过刀锋看笔锋,自墨迹中窥见书者呼吸节奏。

二曰"取法当具只眼"。米南宫谓"石刻不可学",非谓碑版无价值,实警醒学者须明辨真赝。如北碑方笔,乃刀斧凿刻之迹,若以柔翰强摹其形,必成木强之病。孟令楷书得褚河南《雁塔圣教》精髓,化碑版刚劲为毫端弹性,此即"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功。学者当以审美眼光汰选范本,勿为时俗评价所囿。

三曰"书道与心性相通"。项穆《书法雅言》云"人正则书正",然此"正"非板滞之谓。孟令梅花诗楷中带行,严谨处见潇洒,恰合"字如其人"古训。习书者当如中医辨证,先明己之气质:性缓者可习虞世南之冲和,情躁者宜摹欧阳询之险劲。昔傅山作楷,特标"宁拙毋巧",正是以书调心之范例。

四曰"文心与笔墨共运"。王澍《论书剩语》强调"作书不可不通文辞",孟令所书《兰亭序》《梅花诗》,皆文墨双绝之作。楷书之妙,在点画即见诗词平仄,结体暗合文章起承。学者当以读帖为日课,自文意中体会笔势开阖,如观"永"字八法,实具"侧勒努趯"之韵律。

要之,楷书之味,在法度中见性灵,于规矩处得自由。今观孟令先生作品,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笔若万岁枯藤,正是深谙"楷法欲如快马斫阵"之三昧。学者若能以文养书,以书证道,假以岁月,自可于毫素间照见本心,此即书道真谛所在。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5-22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楷书体悟与书法修习之道》

观孟令先生楷书二帧,一为梅花诗,一为兰亭序,皆得晋唐法度而自出机杼。其笔力沉雄处若屈铁,纤秀处似游丝,诚如帖主所言"越细看越有味道",此正是楷书三昧——初观其形,再味其神,终得其韵。

习书之道,首重筑基。王右军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智永禅师退笔成冢,皆昭示"笔成冢,墨成池"的硬道理。今人习楷,当以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多宝塔》为法乳,日课百字,穷究点画使转之理。然临帖非影摹其形,贵在得"筋骨血肉"之妙。如孟令小楷《兰亭序》,虽宗右军而参以己意,此即赵孟頫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之真谛。

次论取法眼光。书史浩瀚,自钟繇"云鹄游天"至文徵明"铁画银钩",各家楷法如群星列曜。习书者当具"毒眼",不随世人妄评。昔苏轼评颜书"细筋入骨",黄庭坚谓柳字"如深山道士",皆就艺术本体立论。今观孟令楷书,结字取虞世南之疏朗,用笔得褚遂良之灵动,正是善学者"转益多师"的典范。

至若个性陶铸,尤为关键。张怀瓘《书断》云:"书者,如也,舒也。"习楷当如孟令先生写《梅花诗》,以方正之体寓清雅之趣。性刚者宜习颜体以敛锋芒,情柔者可法赵字以壮气骨。昔傅山"宁拙毋巧"与董其昌"淡雅空灵"各成气象,足证书道贵在"我手写我心"。

最后言及笔墨与文心相济。楷书之妙,在"楷法如立"中见"行气若走"。孟令所书《兰亭序》,字字独立而气脉贯通,此即深谙"碑帖相济"之理。学者当以碑学立骨,帖学养韵,更须饱读诗书。试看苏黄米蔡,无不是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

要之,体悟楷书真味,需经"摹形-取神-铸韵"三重境界。如品孟令先生之作,既见其"四面停匀"的唐法,又觉"风流蕴藉"的晋韵,此正是千年书道"法度与性灵"的完美呈现。学者若能持守"日课不辍、精鉴善取、陶铸个性、文墨双修"十六字,自可渐入"人书俱老"之化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