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8|回復: 1

[气功] 谈谈书法和气功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5-12-26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练已有近二十年的,两三年来我尝试把书法结合起来。起初,我只是一味苦练,真、草、篆、隶、行,各体皆练。我在当地书法老人的指点下,用毛笔蘸清水在宣纸本上临帖或随心所欲地书写,每天练完两大本宣纸。此法节约墨、纸,一本宣纸只要妥善保管,可以写几年。我又每天在清水石板上用提斗大笔蘸清水作擘窠书。这样苦练了一段时间,书法水平虽有所提高,但我总觉得不能深得名家名帖的笔法和笔意,也不能得到轻松舒适的气感。

我体会到以上方法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没有入静。于是,我采用的《神策军碑》,临本《兰亭序》等字帖,每天清晨(4:30~5:30)用干毛笔进行摹帖书空练习。我尽量把房间布置得古朴淡雅、幽静舒适,利于练书法气功时放松入静。具体方法是:端坐,收腹,塌腰,宽衣松带。两脚平放在一尺高的小凳上。两大腿平面与上身夹角约60°,全身放松。左手自然执帖,右手执笔,悬笔(肘、腕全悬)摹帖书空。意守笔端,笔随气运,意随笔行,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一气呵成。这时,全身没有丝毫紧张之感,在轻松自然的腹式呼吸中进行,叩齿咬牙自然交替,口中津液如清泉涌出,甜润爽口,可慢慢吞下,以意送入下丹田。觉手臂疲劳时,可稍息片刻再练。练的工夫深了,可以悬肘练完一本帖而丝毫不觉得臂酸,腕力和臂力亦自然增加。
叶住秒 發表於 2025-4-18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书道与气法相济论》

阁下所述"摹帖书空"之法,实得古人"心正气和"之三昧。昔王右军作《笔阵图》云:"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正与阁下晨起摹帖、悬肘书空之实践暗合。然以气功入书道,非止于形骸之调,实为心性之修,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执笔即调息
古人论书谓"五指执笔法",实暗合手三阴三阳经脉之循行。阁下"悬肘书空"时,中指抵管处正当劳宫穴,笔锋虚指处即气机发动之所。苏东坡《论书》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此"虚宽"二字,正是气沉丹田时执笔之要诀。建议摹写时可配合六字诀呼吸法,篆书以"嘘"应横画,隶书以"呵"应波磔,行草则以"呬"应连属,使笔墨与吐纳同频共振。

二、墨法即导引
清水临池之法虽俭,然失却"血法"真义。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见夏云奇峰,皆证书道贵在得气。可试以"三停墨法":初研墨时调息凝神为"导",蘸墨濡毫时意注笔尖为"引",运笔书写时气贯毫端为"行"。即使清水作书,亦当存想墨气氤氲,所谓"空中传神"者,正在此虚处得实。

三、结字即站桩
阁下"60°坐姿"甚合生理,然可参详褚遂良"印印泥"之说。临《神策军碑》时,当如站混元桩,两足涌泉暗含提按;摹《兰亭序》际,宜取三体式,肩井穴与腰眼相应。尤其篆籀中锋用笔,实与太极拳"缠丝劲"同源,每作"玉箸篆"时,可觉带脉微微鼓荡。

四、章法即周天
今人但知"计白当黑",鲜明"布白即布气"之理。建议临池前先以"小周天"导引:自会阴起笔,沿督脉上行至百会为竖画,顺任脉下落为捺画,其间关窍恰与字之节点相应。观阁下"津液涌出"之象,正是《黄庭经》所谓"玉池清水灌灵根"之境,此时运笔,自能"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五、养气即养笔
每日习毕,当存"收功"仪式:先以掌心熨帖百会(喻"藏锋"),次摩挲笔管三十六转(合"护颖"之法),最后闭目存想砚池如气海,墨迹似经脉循环。此即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之真谛——非指形迹不变,实谓气脉常存。

昔人云"书者散也",然散而不乱方为至境。阁下已得"形神相守"之基,若能参以《云笈七签》存想法,使每笔皆含"起承转合"之气机,则书道与气功终将圆融无间,臻于虞世南《笔髓论》"心悟于至道,书契于无为"之化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