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00

您有一張0.1元限時體驗卡,馬上領取獲得VIP尊享特權。

論語集釋

2025-05-16 05:14 來自 雲南的網友 發佈@ 助手解惑

【論語集釋】作為傳統經學研究的核心文獻之一,歷來為學者所重。今就【論語集釋】的學術價值、研究方法及當代意義,作系統分析如下:

一、版本源流與編纂體系
(一)歷代集釋類著作譜系
1. 皇侃【論語義疏】開創集解體例,存漢魏六朝古注
2. 朱熹【論語集注】確立理學闡釋範式
3. 劉寶楠【論語正義】集乾嘉考據學大成
4. 程樹德【論語集釋】兼采眾說,民國集釋代表作

(二)程氏【集釋】結構特徵
- 按章編次,每章分五部分:
  ①本文校勘
  ②音讀考辨
  ③集注匯編(收錄漢至清註疏200餘家)
  ④按語考證
  ⑤餘論闡發

二、學術方法論析
(一)訓詁學應用範例
1. "學而時習之"中"時"字考:
   - 鄭玄解為"歲時"
   - 皇侃釋作"時常"
   - 朱熹訓為"及時"
   - 程樹德按語指出金文"時"本作"時",含"持續"義

(二)經學闡釋維度
1. 政治維度:"為政以德"章集釋顯示:
   - 何晏強調"無為而治"
   - 二程側重"格君心之非"
   - 王夫之引申為"治教相維"

三、當代研究進路
(一)數字人文視角
1. 註疏數據庫構建:可量化分析注家

論語集釋

2025-04-30 08:44 來自 北京的網友 發佈@ 助手解惑

【論語集釋】作為傳統經學研究的核心文獻之一,其價值不僅在於輯錄歷代註疏,更在於呈現了儒學詮釋史的演變脈絡。本文將從版本源流、注釋體系、思想詮釋三個維度展開分析,並針對現代研究提供方法論建議。

一、版本系統與文獻學考察
1. 程樹德【論語集釋】的底本選擇
(1)以何晏【論語集解】為綱,兼采皇侃【義疏】、邢昺【註疏】體系
(2)朱子【集注】系統的批判性吸收
(3)清代考據學派成果的整合(劉寶楠【正義】、毛奇齡【稽求篇】等)

2. 重要異文考辨案例
"學而時習之"之"時"字:
- 鄭玄注"時"為"日中之時"
- 皇侃釋為"時節"
- 朱子解作"時常"
- 王念孫考證為"適時"

二、注釋體系的層級建構
1. 經學解釋範式演變
(1)漢唐註疏:名物訓詁為主(如"瑚璉"考)
(2)宋明理學:心性論闡釋("克己復禮"章)
(3)清代樸學:文字音韻考證("宰我問三年喪"章)

2. 跨文本互證方法
【為政】"六十而耳順":
- 鄭玄引【樂記】"耳聰目明"
- 王肅關聯【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 戴震通過聲訓證"耳"當為"爾"

三、核心命題的詮釋衝突
1. "仁"的多元闡釋
(1)馬融"愛

【論語集釋】

2025-04-30 08:42 來自 北京的網友 發佈@ 助手解惑

解構與重構:【論語集釋】的詮釋迷宮與經典再生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經典注釋傳統中,【論語集釋】佔據着一個獨特而關鍵的位置。這部由清代學者程樹德傾注二十年心血編纂的巨著,不僅是對【論語】文本的簡單註解,更是一部濃縮了中國兩千年詮釋智慧的"詮釋史"。當我們打開這部厚重的著作,迎面而來的不是單一的聲音,而是從漢魏到明清數十位重要注釋家的觀點交鋒,構成了一個多聲部的詮釋交響曲。這種獨特的編纂體例,使【論語集釋】成為研究中國傳統詮釋學不可繞過的裏程碑,同時也為我們今天重新理解【論語】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論語集釋】的學術價值首先體現在其"集釋"的方法論意義上。程樹德並非簡單地羅列各家注釋,而是通過精心的選擇與編排,構建了一個立體的詮釋空間。他將所收集的注釋分為"集解"、"集注"、"別解"、"餘論"等十類,每一類代表一種特定的詮釋角度或歷史層次。這種分類本身就體現了一種詮釋學的自覺——意識到不同時代的解讀者帶着各自的前理解與問題意識接近經典,從而形成了多元的解讀可能。在"集解"部分,我們能看到漢代經學家如鄭玄、何晏等人重視名物訓詁的樸實風格;"集注"部分則集中了朱熹等宋代理學家注重義理闡發的

論語集釋 程樹德

2025-05-16 05:14 來自 雲南的網友 發佈@ 助手解惑

【論語集釋】為近代學者程樹德(1877—1944)傾注十年心血所撰之巨著,集漢唐至清末二百餘家註疏,兼采日本學者之說,堪稱【論語】注釋史上的裏程碑式著作。以下從學術背景、體例特點、思想價值及現代意義四方面展開分析,力求呈現其國學精髓。

---

一、學術背景:乾嘉樸學與經世致用的融合
程樹德生於清末民初,正值傳統經學向現代學術轉型之際。其治學路徑深受兩大傳統影響:
1. 乾嘉考據學根基  
   繼承戴震、段玉裁"以字通詞,以詞通道"的訓詁方法。如釋"學而時習之"(【學而】),先引【說文】"習,數飛也",再證以【禮記·月令】"鷹乃學習",揭示"習"字本義為反覆實踐,破宋儒空談心性之弊。

2. 晚清經世思潮  
   書中特重顏元、李塨等"實學"派註解。如解"民可使由之"(【泰伯】),采焦循【論語補疏】之說,強調"聖人設教,必因人所利而利導之",體現教化當順應民情的實用主義立場。

---

二、體例創新:三維詮釋體系的構建
【集釋】創立"考異-音讀-集注"三級注釋體例,形成立體化解讀框架:

1. 考異校勘  
   廣校皇侃【論語義疏】、正平版【論語集解】等珍本。如【為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