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87|回复: 0

论无为  老子思想浅谈 [转]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0-5-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来评价不一,有谓之睿智,有谓之无奈,“无为”确为何解,准确的内涵是什么,今怀忐忑窃浅谈小论。
  H6 X/ Y0 W$ D1 J' G8 G2 j' }2 ?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可见老子把“无”作为天地的原始和道的本象,下文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字在《老子》中有道的原始内涵,所以“无为”的全解应该是依道而为,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 v: ?  U* K0 e0 |- s
! L# D0 i# L6 b8 \. Q
  《老子》中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无为”第一次出现,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既有“处、行”二字,何以说是不为呢?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老子的思想本质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则何以西出关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
( f# ?3 g9 G; v  [; v% r  @; l4 F# p+ L: ?7 z, _$ o" z. y, M
  《老子》中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天下大治)。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5 a# K' D1 \% J3 Z3 N9 u4 D
, E) \7 d# P: z/ x) q9 B/ }
  《老子》中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无为无以为”的观点,阐明了无为是依道而为,没有人为的企图,说明了道的客观性。帝王君临天下,常施德于民,实际上是使民歌功颂德受其爱戴而已,是利用之求,交易之道,非真德也。只有“无为无以为”才是上德,才是天道,正所谓“天道无为无以为”。“无为无以为”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
0 |9 j8 I/ T! M. j5 A. P( m: E9 ~9 g3 e5 o9 H
  《老子》中第四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三章“君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和空气都是至柔之物,然偏能穿石运物,化铁蚀金,这就是“无为之有益”,老子用无为之有益,阐述了柔能克刚,守柔才是常胜之道的道理。
" A; X7 {6 ~# [' l/ ]' W
: ]. y: G; J: p8 v4 M1 C# V0 {  《老子》中第五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汉·刘安:“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上行无为,则民亦自正,亦各安其业,故无不为也,‘无为’者,言其因,‘无不为’者,言其果。”老子又一次揭示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因果关系,指出了“无不为”的效果正是由于“无为”产生的。$ c9 x  k# b8 E: g" w
# G& ~( o0 Y$ e
  《老子》中第六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皆“无为”之本。& ~! k+ y8 Q) P+ h5 G7 v% U" ?, l( s

! A- Y5 L% U3 X8 D《老子》中第七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古人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故圣人不妄为,常为于无为;不生事,而常事于无事;不耽味,而常味于无味也。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此“为无为”之义。
# ~5 i) q" {' S+ l: C2 V9 _8 l& N( E8 l- A
  “无为”虽然在《老子》中出现了七次,但“无为”的思想却纵贯始末,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思想体系。几千年来,无为思想影响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邦平天下而立汉室,治天下就用“无为”思想,轻法刑,薄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从而才医治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给人民和社会造成的创伤,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帝、景帝继续采用高祖之略,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文景之治”,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7 l# K+ [& d, o, I+ s% ^
& R# @. ~' j# I$ d
  由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崇简尚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观,中国书画等艺术无不从之。中国书画讲求笔简意赅,重写意不写实,常常计白以黑,无画处皆成妙境,只有懂得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才能欣赏到中国书画的妙处。% ~1 u( w8 m5 |, {" j! C1 P& ~$ V, w. k4 g

$ w; E$ a& {  U/ ~! [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正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客观上也是“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体现,我们按照市场和经济规律办事,政府逐渐从经济工作中退了出来,宏观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维护市场秩序,正是政府的“无为”才能“无不为”,二十年来,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也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变“权力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有 为”政府为“无为”政府,我们的国家正在走着一条“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科学管理之路。
! N- [1 L5 F* B( B1 L' P. h, c; b: O( ]2 m) r) y( |
  小到一个国家,大到全人类和整个自然界,“无为”思想都有正确的实际意义,人类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文明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多少次,人类的“有为”违背了“无为”的自然规律,必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惩罚,面对人类和自然界的矛盾关系,我们不止一次地想到了几千年前的老子那双睿智的眼睛和充满智慧的思想。* J2 I2 \$ H  p2 ^: b
- S; n7 }  l; L
“无为”和“有为”是相对的,关键要正确认知客观世界,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三国鼎立,蜀国初定,诸葛亮在《答法正书》中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论断驳斥了蜀中政客法正的主张。法正主张蜀初定,应效仿刘邦轻法刑、施德政的主张。诸葛亮驳斥法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末汉初,由于秦的暴行,刑法残酷,民皆恶之,加之战乱,民不聊生,所以高祖刘邦轻法刑、施德政,天下大治。今蜀刘璋暗弱,法令不行,蜀地吏民,专权放纵,所以必须严法刑,赏罚分明,以法立信诚,国家才能大治。法正只知其一,诸葛亮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正确把握了“无为”和“有为”的度,根据客观规律制定了正确的治国方针,建立了名垂青史的功业。
5 g$ R% L6 v+ J2 U! U0 v% `
" }* m; d; f* C& _/ h  学习研究老子道家文化,要正确把握老子“无为”思想的正确内涵,把握“无为无以为”和“无为无不为”的辩证关系,学习吸取老子思想中的精髓,古为今用,学为今用。
7 I. ~. ~; r! G4 k: s3 W) E" a
原创作者:倰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