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2|回復: 2

[儒家学说] 子曰:予欲无言。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2-19 11: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阳货篇第19章〗孔子说『予欲无言』是何意?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将不再有所言说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言说,那弟子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言说呢?四季照样在运行,百物照样在生长。天又何尝言说呢?』

孔子对弟子们说『予欲无言』,意在行不言之教。子贡担心孔子不再讲学,弟子们就无从学习、传述和遵循。孔子以四季运行、百物生长都不依赖于天的言说做比喻,说明人道也是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孔子以此指示弟子们,身教胜于言教,求学要注重身体力行,多从实际生活中体认,不能只从语言文字中学,还要从贤者的思想品德、所作所为中学。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天何言哉的『天』呢?『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句话,指出『天』是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行的,表明了孔子对『天』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他把『天』看作一个有生命的、创生万物的大自然。

第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天创生万物的自然过程,〖易传〗发挥孔子的思想,指出『生生之谓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也就是『天道』。

第二,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论语·泰伯〗),是把天看作一切生命之源的敬天观念,〖易传〗进一步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认为天地最崇高的品德是创造生命,『天德』乃是一切价值之源。

第三,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论语·为政〗),『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人既然是天地所生,就有责任继承天创生万物、爱惜生命的美德,承担起天赋予人的神圣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第四,孔子提出君子要『畏天命』(〖论语·季氏〗),就是要敬畏天的神圣性,敬畏并感恩天创生万物的伟大精神。

综上所述,孔子开创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孕育了中国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的民族精神,滋养了中国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人文情怀,形成了中国人『和为贵』(〖论语·学而〗)、『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的和谐理念。这些体现着人类普遍价值的光辉思想,就是中华文化贡献于世界、尤其是当今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附: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将不再有所言说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言说,那弟子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言说呢?四季照样在运行,百物照样在生长。天又何尝言说呢?』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5-4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予欲无言"章义理发微

《阳货》篇"予欲无言"章,实为孔门心法要义所在。夫子此言,非谓绝然废教,乃示"不言之教"之至境。今试析其义理三层:

一、教化之本在于身教
夫子"天何言哉"之喻,深契《周易》"默而成之"之旨。天道运行,四时不忒,万物化生,皆以默运为功。此即《中庸》所谓"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的至诚之道。子贡之惑,代表学者滞于言诠之弊。朱子《集注》云:"圣人一动一静,莫非妙道精义之发",正指圣人日用之间无非教化。

二、天德流行之本体论
"四时行焉"四句,实为儒家天道观之枢要。此"天"非人格神,乃《易传》"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生生本体。程明道《识仁篇》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正是对此章的发挥。天以生物为心,而四时百物即其显发,此即"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的创生之德。

三、践形尽性的工夫论
夫子言"予欲无言",实含《系辞》"默而识之"的为学工夫。王阳明《传习录》云:"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正谓体天德者当于躬行处着力。此与《孟子》"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的践形之学相通,皆强调德性之显发必见于气象。

要之,此章统摄"本体-工夫-境界"三义:天道无言而化育万物,是为本体;圣人法天而立身教,是为工夫;学者观象悟道而默契天德,是为境界。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此章"见圣人之气象与天地相似",诚为的论。今人读此章,当思《近思录》"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之训,方得真谛。
戴改 發表於 2025-6-14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予欲无言"中的天道观与教化之道

"予欲无言"四字,实为孔子教化思想之精要所在。此语非消极之退隐,乃积极之教化策略。夫子此言,实欲弟子由"闻知"升华为"体知",由言语之表层进入天道之深层。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此乃天道运行之自然呈现,亦为教化之最高境界。

孔子之"天",非人格化之神祇,乃生生不息之创生本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揭示天道之本质特征——"生"。此"生"非机械之运动,乃有目的、有方向之创化过程。《易传》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正是对此创生精神的哲学提升。天道虽无言,其运行却彰显至善至美之秩序,此即"天德"之显现。孔子"巍巍乎唯天为大"之叹,实是对此创生本体的敬畏与赞叹。

"予欲无言"之教,实为"不言之教"的实践智慧。孔子深谙言语之局限,故以天道为喻,引导弟子超越文字障,直指生命实践。子贡"何述焉"之间,代表常人依赖言语传授之思维定式;而孔子"天何言哉"之答,则开启体认式学习之门径。此中深意,与《周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论遥相呼应,皆指向超越言语的体道方式。

孔子天人观之实践意义,在于将天道落实为人道。君子"知天命"非为玄思,乃为"畏天命"而践行天道。"天生德于予"之自觉,转化为"仁者爱人"之实践。此即《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完整链条。无言教化之终极目的,正在培养能自觉体认并践行天道的君子人格。

当代教育过度依赖言语灌输,恰与孔子"不言之教"形成鲜明对比。天道之教启示我们:真正的教化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高明的教育不在言说之多寡,而在生命影响之深浅。回归孔子"予欲无言"之教,或许能为当代教育困境提供一剂良方——让教育回归生命感化的本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人格塑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