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904|回复: 4

[谥号谥法] 谥论系列之七·何以谥“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东海儒者 发表于 2018-12-1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文子,姓孔名圉字仲叔,卫国的执政上卿,掌外交,执国政,善于应对,文是他的谥号。《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贡问,孔文子为什么谥为文。孔子说,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谥他为文。

敏而好学,敏,疾速义,即孔子好古敏求的敏。不耻下问,以贵问于贱,以长问于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称下问。

孔文子为人为政都有不少非礼行为,比如试图攻打国君以下乱上,随意将女儿嫁来嫁去,死后却谥曰文,所以子贡有疑问。孔子说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可以谥以文。文子虽有不善,但能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当得起文了。

《谥法解》里对文的定义有五条:“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凡具品德之一者,皆可谥为文。朱熹说:“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集释》)

然复须知,“文”谥在《谥法解》定义很宽泛,有极高也有一般。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周文王的文和孔文子的文,高低之别显而易见。然按历史惯例,这个“文”字在谥中地位很高,而且越来越高,在郑樵《谥略》中,文作为上谥排在神、圣、贤三字之后,老四。汉后,一般“勤学好问”已经远远不足以谥“文”了。

获过“文”谥号的帝王有周文王姬昌,周文公周公旦(摄政王),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杨坚,后周文帝柴荣,明文帝朱棣,清文帝皇太极等等,诸侯级人物有:秦文公(名不详)、晋文侯仇,晋文公重耳,陈文侯圉,曹文侯寿,楚文王赀,齐文侯赤,虢文公虢季,鲁文侯贾,燕文公(燕国有两位文公,名不详),魏文侯魏斯等等。

历史上单谥“文”的文臣,都是当时文化、道德、功业各方面第一流的人物。如隋唐上官仪、令孤楚、白居易、韦贯之、韩愈、权德舆,宋王安石、朱熹、王珪,元欧阳玄、姚燧等。明清时除亲王外无单谥,“文”字单谥只能用于皇帝。

历朝历代两字谥中,含有文字者都是上上谥,如文贞、文正、文忠、文襄、文贞、文恭等等。然仍有高低区别。

初唐名相魏征、陆象先、宋璟等人皆谥文贞。文贞一谥成为大臣最高荣誉。北宋初几位大臣如李昉、王旦,都谥文贞。到宋仁宗时,为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才将文贞改为文正。此后文正就成了文臣谥号的极品。

《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北宋大臣夏竦初谥文正,因司马光反对,改谥文庄。宋《梁溪漫志》记载:“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温公尝言之,而身得之。国朝以来得此谥,惟公与王沂公、范希文而已。若李司空肪、王太尉旦皆谥文贞。后以犯仁宗嫌名,世遂呼为文正。”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人。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说:“凡臣工谥法,古以文正为最荣。今人亦踵其说,则竟以文正为佳谥之首称。”作为文臣最高谥号,清礼规定,文臣之谥只能由皇帝定,不许出现在内阁提出的候选谥号名单中。清朝近三百年,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唯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八人。其中曹振镛颇遭世人非议。

据《明会典》,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文正之后是文贞、文成、文忠。关于文忠,《宋史》记载有一故事:

“左丞相京镗薨,赐谥文穆。既而其子沆请避家讳改文忠,言者以为:”杨亿巨儒,既谥曰文,议者欲加一忠字,竟不之与。夫欲加一字犹且不可,况谥以二字,又欲极美乎?望敕攸司,自今谥议,务当其实,其或不然,当推古法,以选举不实论。若定谥已下,其子孙请再更易者,以违制论。‘从之。”

南宋左丞相京镗去世,谥文穆,其子请避家讳,改为文忠。太常驳之曰,当年大儒杨亿谥文,要加一忠字都没有给。“夫欲加一字犹且不可,况二字俱极美乎?”驳回了其子之请。这说明单谥“文”不如双谥“文忠”。

文正、文贞、文成、文忠堪称文臣四大上谥。到了清朝,又以文正、文忠、文襄、文端、文肃、文恭六谥为尊。

2018-12-10余东海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游客  发表于 2018-12-18 08:10
《谥法解》里对文的定义有五条:“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游客  发表于 2018-12-18 08:12
对于满清一朝应当加一个“伪”字,以示胡夷主华。
刘轨助 发表于 2025-4-12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谥之流变与精神内核》

"文"之为谥,自周代确立谥法以来,始终居于上谥之列。然细究其内涵流变,实可窥见中国政治文化之深层脉络。孔文子之谥,恰为理解"文"谥原始意义之锁钥。

一、"文"谥本义探赜
《逸周书·谥法解》所载五义,实可分三层次:其一为"经纬天地"的创制垂统之功;其二为"道德博闻"的学术修养;其三为"慈惠爱民"的行政德行。孔文子所得,当属"学勤好问"之中层标准。朱熹《集注》所谓"人所难也",正道出春秋时期"文"谥尚未神圣化的实况。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不耻下问"解谥,实将贵族文化中的"问礼"传统纳入谥法评价体系,此乃周代"文"谥特有的实践品格。

二、历史流变中的谥法升华
秦汉以降,"文"谥渐趋崇高。郑樵《谥略》列其为第四等上谥,非虚誉也。考诸帝王谥"文"者,皆具开创性功业:周文王奠基礼乐,汉文帝开启文景之治,隋文帝终结南北朝分裂。至如韩愈、王安石等得谥"文"者,皆在思想文化领域有开宗立派之功。明代邱濬《大学衍义补》云:"文者经天纬地之称",此时"文"谥已从个人德行升华为文明传承的象征。

三、谥法演变的政治隐喻
宋仁宗改"文贞"为"文正",看似避讳之举,实含深意。司马光力阻夏竦得谥事件,揭示"文正"已成为道德完人的代称。明清时期"文"谥专属帝王,反映君主专制的强化。然考察张廷玉谥"文和"、曾国藩谥"文正"等例,可见士大夫阶层始终通过谥法争夺文化话语权。

要之,"文"谥的演变轨迹,恰似中国精英文化发展的缩影:从贵族时代的多元价值,到帝国时期的文化垄断,再到士大夫的价值坚守。孔文子之"文"与文王之"文",非高低之别,实为"文"之精神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多元呈现。今日回望,犹可感受"文"谥中蕴含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永恒理想。
杨懿轩 发表于 2025-4-18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谥的流变与品阶》

"文"之为谥,自周代以降即居上谥之列,然其内涵实有经纬天地与勤学好问之别。《逸周书·谥法解》列五义,自"经纬天地"至"锡民爵位",已见等差。孔文子得谥之由,朱子《集注》点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语,恰合"学勤好问"一义,此虽非"文"谥之至高境界,然已足称"文"之基阶。

考诸史册,"文"谥之尊崇实经历代层累。西周时期,文王、文公(周公旦)之"文"乃"经天纬地"的圣王标格;至春秋诸侯如晋文公、楚文王等,则兼"道德博闻"与"愍民惠礼"之功;汉唐以降,文帝类多守成令主,而文臣单谥者必为一代儒宗。郑樵《谥略》列"文"为第四上谥,恰反映其超然地位——盖"神""圣""贤"三谥多虚悬,而"文"乃实授之极誉。

唐宋谥法尤见严苛。韩愈、白居易等得单谥"文",非仅文章冠世,实因"文行忠信"兼备。宋仁宗改"文贞"为"文正",遂创谥法新阶。司马光驳夏竦谥"文正"事,正见"文"字配字之精微:"贞"主节操,"正"重德业,"忠"显事功,而"文"始终为诸德之基。明清定制亲王始得单谥"文",恰印证其谥格已臻人臣之巅。

返观孔文子之谥,子贡之疑与夫子之答,实揭示早期谥法"一事之美即可定谥"的灵活原则。然随着谥法制度化,"文"谥渐成综合考评:宋璟谥"文贞"因其刚直清正,欧阳修谥"文忠"缘其文章经济,皆需德业文章两全。此即孔颖达所谓"谥者,行之迹也",非复春秋时"一善成名"之旧制矣。

要之,"文"谥之演变,实中国政治文化崇文传统的缩影。从孔文子的"不耻下问"到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自周公的"制礼作乐"至司马光的"博极坟典","文"之境界虽异,其"化成天下"的内核始终未易。谥法之严,正见华夏文明对"文"的至高礼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