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334|回復: 0

[训诂学] 培字的起源与演变_繁体字写法

[複製鏈接]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使用『培』这个字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使用『培』这个字

〖礼记·中庸〗中说:『培,犹治也。』

〖礼记·中庸〗中说:『培,犹治也。』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使用『培』这个字,我们说培护花草、培育友谊、培养人才……培,总是与促成事物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礼记·中庸〗中说:『培,犹治也。』王安石说『木茂贵培本,流长思养源』,可见,不论是植物还是人的成长,培育和养护都是少不了的。

王安石说『木茂贵培本,流长思养源』

王安石说『木茂贵培本,流长思养源』

培的造字本义是在植物根部添堆泥土来陪伴植物生长,〖説文解字〗中说『培,培敦。土田山川也。』从培的字形当中可以看出,它最早的字义与『土』是分不开的:堆土使植物生长、在田里加土筑埂、在河心堆填起小山。所以〖吕氏春秋 • 辨土〗中说『高培则拔』,〖国语 • 晋语〗中说『若见垒培』。〖庄子·逍遥游〗则将培化用为『依凭』,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乃今培风』。

培的造字本义是在植物根部添堆泥土来陪伴植物生长

培的造字本义是在植物根部添堆泥土来陪伴植物生长

随着时间的发展,培的字义被加以进一步延伸,〖康熙字典〗中将培解释为『益也,养也。』培的意义开始超出了用土培育,其对象被进一步扩展,我们说培育气质,说培育人,乃至说培育社会风气,但『培』的一部分核心涵义保存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仍然跟种植联系在一起,是以适宜的条件促使事物发生、成长和繁殖。那么什么是适宜的条件呢?柳宗元曾经讲过一个种树人郭橐驼的故事,郭橐驼种树的秘决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如果培育过程中出了问题,『若不过焉则不及』,也就是说要么是忧心太过,要么是关爱不足,所以柳宗元感慨说养树之道与『养人』之道相同,就是把握好度,〖论语·先进〗中说『过犹不及』,俗语说『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这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凡事有度,所以要掌握适度原则,在宽严、松紧、内外、快慢上区别对待、恰当处理。

説文解字〗中说『培,培敦。土田山川也。』

説文解字〗中说『培,培敦。土田山川也。』

与此同时,培育、培养也常与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演变规律联系在一起。〖惜阴杂记〗中记载『严幼陵译〖天演论〗,汤生曰:「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古圣八字可了。」』这里的汤生指辜鸿铭,这句古圣八字可被追溯至〖礼记·中庸〗:『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这句话本来是说,事物必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禀赋去培育,对有根基能成材的需加以培养,而本就枯萎倾斜的就让它覆灭,而辜鸿铭将这句话作为历史演化规律的一个总结,即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培育、发展它,这一点在现在仍然有着现实价值。

到了今天,『培育』二字又有了不一样的关键性涵义,小到一个个人,大到一个社会,我们培育怎样的道德,培育怎样的人,培育怎样的社会风气和民族气质,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在道德的培育上,我们强调道德修养,以自我审定和自我汲取融铸高尚的道德品格。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说更新旧知,开掘新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在社会风气的培育上,我们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坚持适宜时代的发展路径,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规律,垒培起来的大厦就是坚不可摧的。只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培养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风气,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好培经世业,他日步锦华,通过不懈地创造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和谐安定充满希望的国度,我们的文明与道德之邦也会展现出更为美好光彩的当代形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文峰)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6-8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培":从土壅之工到人文之育的形义流变》

"培"字初文见于战国楚简,其形构之妙、义理之深,实堪玩味。考其源流,当从"阝"(阜)从"咅",许慎《说文》归"土部",释为"培敦,土田山川也",段玉裁注谓"引申为凡裨补之称",揭示出从具体农耕技艺到抽象培育概念的演进轨迹。

一、字形演变中的农耕智慧
观金文"培"字,左为层叠土块之象,右作双手捧土状,生动展现壅土护根之景。至小篆定型为从"土""咅"声,《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知其种以教稼穑"郑玄注云:"壅土曰培",正合字形本义。汉代《氾胜之书》载"种芋法:择肥缓土,深耕细耙,厚加培壅",可见"培"最初特指农事中的覆土技术。

二、经籍中的语义拓展
《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郑玄注:"培犹益也",已见词义抽象化。《庄子·逍遥游》"培风"之说,郭象解为"乘也",成玄英疏曰"凭风翱翔",此时"培"已衍生出"依凭"新义。至唐宋诗文,如王维《漆园》"培塿无松柏",韩愈《咏雪》"堆培几时高",皆保留本义;而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其培欲平"之论,则将农艺提升至治道层面。

三、文化隐喻的生成机制
"培"字从具体农事动词发展为抽象人文概念,实为"观物取象"思维之典型。王安石"木茂贵培本"之喻,暗合《孟子》"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的哲学观。朱熹解《中庸》"栽者培之"谓:"天道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揭示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培育观——既需"厚其基"(《国语·晋语》韦昭注),又要"顺其性"(郭橐驼语)。

四、当代启示
今用"培养""培育"等词,犹存三重古义:其一为根基意识,如"培元固本";其二为渐进原则,如"熏陶培植";其三为适度智慧,即柳宗元所言"不害其长"。观严复译《天演论》引"栽者培之",实为以古典话语诠释现代进化思想,恰证汉字强大的解释张力。

要之,"培"字演变史正是中华文明从农耕经验升华至人文精神的微观缩影。其字形凝结先民智慧,词义承载文化基因,至今仍在汉语表达中焕发生命力。读《说文》"培"字段注"以土增大其上",不禁思及教育之道、文化传承,莫不如此——唯有深培根本,方能枝叶峻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