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00|回覆: 0

[訓詁學] 覺字的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鏈接]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十年一覺揚州夢

十年一覺揚州夢

公元833-835年,杜牧在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轉掌書記,居揚州。當時的他三十一、二歲,頗好宴遊。十年後他追憶這段歲月,寫了一首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在追憶之中,更是感慨人生,自傷懷才不遇。

覺,在甲骨文、金文中尚未見到,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常見。

覺,在甲骨文、金文中尚未見到,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常見。

十年一覺揚州夢,揚州十年好像做了一個大夢。覺,這裡用作睡眠意,睡了之後方有夢。一覺揚州夢,一覺黃粱夢,睡一覺醒來,都空空。覺,在甲骨文、金文中尚未見到,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常見。【說文解字】言:『寤也。從見,學省聲。』寤,就是睡醒,【詩經·王風·兔爰】中有『我生之後,逢此百憂,尚寐無覺』之句,朱熹解釋這個覺為『寤也』,用的正是本義。引申之後,覺有了覺悟之意,因此在【說文解字】中說『悟,覺也』。再由此引申,覺就有了發覺、察覺、感覺到、覺得等意義。

【說文解字】言:『寤也。從見,學省聲。』

【說文解字】言:『寤也。從見,學省聲。』

【莊子·齊物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夢見飲酒作樂的人,醒來之後也許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乃至於哭泣;夢見自己傷心痛苦的人,醒來之後也許會去有一場打獵的快樂。我們總說夢是反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可是人在夢中的時候,是不知道自己在做夢的,甚至有時候還會遇上夢中夢的情況,醒來之後方才了悟到,原來那是夢啊。所以只有非常清醒的人才會知道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大夢,只有大徹大悟的人才能笑得人生的真諦。

寤,就是睡醒

寤,就是睡醒

這就是『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大覺,字面意思就是大夢覺醒,在這裡用來比喻了悟大道,大夢也就用來比擬人生了。不了悟的時候不知道,因為身在夢中,腳踏紅塵,唯有大徹大悟,了無大道,才曉得人生不過一場夢。所以蘇軾說『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人生的虛幻與短促恰似一場夢,往事不堪回首,人生紛紛擾擾,到底為了什麼。文天祥說的『百年一大夢,所歷皆黃粱』,人生虛幻如夢,經歷過的那些如同一枕黃粱,對於生死已經想通,身世遭遇也都置之腦後。他們大概都是大徹大悟的清醒之人。

【詩經·王風·兔爰】中有『我生之後,逢此百憂,尚寐無覺』之句

【詩經·王風·兔爰】中有『我生之後,逢此百憂,尚寐無覺』之句

一場大夢誰先覺,誰能先醒過來呢?李白說『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這一場人生大夢,只有我一個人獨自先醒過來。白居易說『人生如大夢,夢與覺誰分』,人生如同大夢,做夢和夢醒,誰又能分得清楚呢?蘇軾說『大夢行當覺,百年特未滿』,這場夢,該醒過來了。黃庭堅說『雖然同一大夢,達者先覺』,世事如夢,大家都一樣,只有達者能先醒。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造訪沒有見到諸葛亮,第三次來,諸葛亮在午睡,醒來以後,他吟了這麼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漢末亂世,世事茫茫,人人迷惘,這場大夢誰能先覺醒誰能先醒悟,是我啊。看似超然物外,可又心懷天下。

朱熹解釋這個覺為『寤也』,用的正是本義

朱熹解釋這個覺為『寤也』,用的正是本義

人生如夢,了悟大道很難,覺悟自身也並不容易,所以有的時候,先覺者就承擔起了覺後覺的重任。被孟子譽為聖人中最負責任的伊尹曾說:『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先知啟發後知,先覺覺悟後覺,身為先知先覺者的伊尹自覺地承擔起了覺後知後覺者的重任,自任以天下之重。

陶淵明說『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世俗與我相違背,既然不能改變本性來適應世俗,那還是辭官隱居吧,誤入迷途不算太遠,覺悟到如今的選擇是正確,而以前那些都是錯。如果說了悟大道太過遙遠,能從繁蕪世事中抽身而出清醒面對自己,做出取捨,也是一種覺。(申屠)

鄒至 發表於 2025-6-27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釋"覺":從睡寤之態到生命覺解的哲學躍遷】

"覺"字之演變,誠為華夏文明認知體系之縮影。觀其甲骨、金文雖未現形,然春秋戰國典籍已頻見,【說文】"寤也"之訓,恰揭示了此字最初與睡眠覺醒的緊密關聯。許慎"從見,學省聲"的構形解析,暗示"覺"乃視覺認知(見)與心智活動(學)的複合體,這種形聲結構本身便蘊含着從感官知覺到理性認知的升華軌跡。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之嘆,正用"覺"字本義。詩人以"寤"喻指人生階段的醒悟,與【詩經·兔爰】"尚寐無覺"形成奇妙呼應:前者是主動的覺醒認知,後者是被動的沉睡未覺。這種語義的雙向性,恰如【莊子·齊物論】"大覺""大夢"之辨——"覺"字在先秦已完成了從生理覺醒到哲學覺悟的語義拓展。莊周夢蝶的著名寓言,實為"覺"字精神內涵的最佳註腳:當"覺"超越睡醒的生理層面,便升華為對存在本質的認知突破。

文字學視角下,"覺"的繁體作"覺",上部"學"部更強化了認知積累的過程性。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別指出:"覺與悟同義",這種互訓關係揭示了儒釋道三家共通的認知範式。佛經翻譯常以"覺"對應梵語"bodhi"(菩提),【大乘起信論】"本覺""始覺"之說,更將"覺"提升至本體論高度。而宋儒朱熹解【詩】時強調"覺者,心之明也",則體現了理學對"覺"的心性論改造。

蘇軾"世事一場大夢"的慨嘆,實承莊子"大覺知大夢"的哲學傳統。這種生命覺解,在漢字演變中呈現清晰的脈絡:從甲骨文時期側重記錄具體行為(寐、寤),到金文時期出現表達心理活動的字符,再到"覺"字最終定型為融合感官體驗與理性認知的複合結構,恰恰對應着先民認知能力的三階躍遷。今人觀"覺"字,當知其不僅記錄睡眠醒轉的生理現象,更凝結着中華民族對認知本質的深刻思考,這種由字及理的思維特徵,正是中國哲學區別於西方認識論的特質所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