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05|回覆: 0

[訓詁學] 燭字的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國家監 發表於 2018-11-13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燭,繁體字從火從蜀

燭,繁體字從火從蜀

蜀是葵蟲,從蜀是因爲燭最早多以葦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樣子像葵蟲

蜀是葵蟲,從蜀是因爲燭最早多以葦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樣子像葵蟲

【說苑】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晉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學習,擔心爲時已晚。晉國的一位盲人樂師師曠便爲他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日出之陽』;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日中之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炳燭之明』。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燭火的光明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今天我們說燭,往往是指蠟燭

今天我們說燭,往往是指蠟燭

燭,繁體字從火從蜀。蜀是葵蟲,從蜀是因爲燭最早多以葦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樣子像葵蟲。今天我們說燭,往往是指蠟燭、燈燭,其實早在商周時期,【周禮】【儀禮】【禮記】中已出現『燭』字,不過此燭非彼燭——在最早還沒有蠟燭、燈燭時,古人就將照明的火把、薪柴稱爲燭或薪燭,這是燭的本義。【說文解字】中解釋燭爲:『庭燎大燭也』,古人夜間行事,如果人比較多,就會在庭院裡面點燃非常多的薪燭,叫做『庭燎』,如果在門外面,就叫做『大燭』。

【周禮】【儀禮】【禮記】中已出現『燭』字

【周禮】【儀禮】【禮記】中已出現『燭』字

別看燭雖小,使用起來卻並不隨便。【禮經·曲禮】中說:『燭不見跋』。唐代孔穎達注釋:『跋,本也。本,把處也。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爲燭也。』『燭不見(xiàn)跋』是說,晚上到朋友家串門閒談,如果看見燭將燃至木把處,就應起身告辭。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在庭燎的時候燃一百燭,其他諸侯等不能僭用。可齊桓公卻無視周朝這一規定,也來個『庭燎一百』,由於當時周逐漸衰弱,周天子對此也無可奈何,也就只能放之任之。從此,各國諸侯都仿效齊恆公,後世便稱『後世襲之,是失禮從齊桓公爲始。』這不由讓孔子發出了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感嘆。

古人就將照明的火把、薪柴稱爲燭或薪燭,這是燭的本義。

古人就將照明的火把、薪柴稱爲燭或薪燭,這是燭的本義。

魏晉時期,人們開始專門以蠟作燭,即我們現在常見的蠟燭。在古時沒有燈的夜晚,漫漫長夜,一燭相伴,它有抗擊黑暗的力量;獨坐窗下,燭影搖紅,那是一種溫馨的情懷。難怪【古詩十九首】以曠達之語勸苦悶之人:『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難怪韓愈揚揚灑灑感慨:『終宵處幽室,華燭光燦爛。』難怪杜甫飽含深情嘆然:『樂極傷頭白,更深愛燭紅。』

【說文解字】中解釋燭爲:『庭燎大燭也』

【說文解字】中解釋燭爲:『庭燎大燭也』

在眾多寫燭的古詩詞中,『剪燭花』這一動作出現的次數很多。比如李商隱所作【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明代止庵法師所作【剪燭】:『漸過分詩刻,虛開報喜花。剪聲初落指,滿席散春霞。』還有宋代仲並的【鷓鴣天】詞:『釵頭杏子今如許,剪燭裁詩莫問他。』『剪燭』這一動作頻頻出現在詩詞中,究竟是爲何?

古人夜間行事,如果人比較多,就會在庭院裡面點燃非常多的薪燭,叫做『庭燎』 ... ...

古人夜間行事,如果人比較多,就會在庭院裡面點燃非常多的薪燭,叫做『庭燎』 ... ...

從物理上來講,古時的蠟燭與現在稍有不同,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因此熄燭時不可用嘴吹、不可用扇揮、不可用襟撲,應該從燒焦的燈炷折熄下去,而且燃燒過程中也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所以『剪燭』就變成了一件日常必做的事。古人作詩就喜歡於平常處見深意,『剪燭』便是由再普通不過的小事來寄託情感的一個動作。例如,李商隱的『剪燭』是在夜雨纏綿時想念那一人。此刻,窗外就是微雨,若點上一支蠟燭,屋內的所有物品定會被投射成巨大的黑影,搖曳在牆上。而在燭影下一同被放大的,還有孤獨,還有寂寞,還有悲傷,還有落魄。所以,這一『剪』何嘗不是想剪短一寸思念,剪短天涯相隔之遠,剪短無名的萬縷愁思?止庵法師的『剪燭』仿佛更帶了『看破』和『放下』的味道。也許他真的曾經糾結難解,越是夜深越是千萬思緒湧上心頭,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不解。直到一聲燭芯斷,萬事皆明。

如果在門外面,就叫做『大燭』

如果在門外面,就叫做『大燭』

在眾多詩人中,若說最愛以燭入詩者,非李商隱莫屬。在他所有的詩詞作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出現了燭的意象,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那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桌上的蠟燭一點點減少、燃燒,那緩緩低落的燭淚,正是他的相思淚。春蠶到死,蠟炬成灰,可他對妻子的愛卻不會停止。可這首詩帶給我們的僅僅是愛情嗎?或許不是。李商隱以敏感的情感觸動我們對生命的頓悟——原來生命就是這樣一個慢慢減少的過程。所以他接著說『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他意識到人生短暫、壯志未酬,還有很多事情未完成,所以不顧夜深寒冷,在吟詩寫詩、在秉燭而學,只願不虛此生。燃燒的紅燭,燈下的他,仿佛是由古至今那麼多有志之士的縮影:懷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帶著堅定執著的情懷,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著無限的意義。(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10 20:52 | 顯示全部樓層
【燭字考源與禮制文化芻議】

"燭"字之演變,實爲華夏文明演進之縮影。繁體"燭"從火從蜀,許慎【說文解字】訓爲"庭燎大燭",其構字之理頗堪玩味。"蜀"本爲葵中蠶蟲,段玉裁注云:"燭炬似蜀形,故從蜀。"此說揭示了早期燭具之形制——以葦麻爲芯,布帛纏裹,其蜷曲之態確類蜀蟲。這種造字思維,正是【周禮】"六書"中"形聲相益"之典範。

考諸典籍,【儀禮·燕禮】"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禮記·曲禮】"燭至起"等記載,皆指火炬之燭。此乃燭之本義,與後世蠟燭殊異。值得注意的是,【周禮·司烜氏】"共墳燭庭燎"鄭玄註:"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這種照明制度的確立,實爲周代禮制空間劃分的微觀體現。庭燎之數更有嚴格等差,【禮記·郊特牲】明載"天子百燎,公五十,侯伯子男三十",其數序暗合"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的等級秩序。

【說苑】載師曠"炳燭之明"之喻,深得先秦勸學之旨。此典將人生三境與光明意象相綰合:少年如朝陽之升,壯年似日中之光,暮年則譬若燭照。值得注意的是,燭光在此不僅是物理照明,更被賦予"雖微而有用"的哲學意蘊。這種"微明"思想,與【老子】"明道若昧"、【周易】"幽贊於神明"的東方智慧一脈相承。

魏晉時期蠟燭的普及,引發了照明文化的轉型。陸機【演連珠】"燭火雖微,卒能燎野"之喻,恰可作時代註腳。此時"燭"字漸專指蠟制燭具,【世說新語】載石崇"以蠟代薪"的奢靡,正反映新材質帶來的文化變遷。而"燭跋辭歸"的古禮(【禮記·曲禮】"燭不見跋"),在【顏氏家訓】中仍被強調,可見禮制傳統之韌性。

齊桓公"庭燎百"之僭越,實爲春秋禮崩樂壞的典型個案。【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詳載此事,並引君子評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種對"燭數"的敏感,本質上是對周禮"度數"體系的維護。孔子"觚不觚"之嘆(【論語·雍也】),正是針對此類"器以藏禮"傳統瓦解的憂思。

燭影搖紅之間,照見的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華夏文明的精神光譜。從庭燎制度到秉燭夜遊,從禮器到詩心,"燭"字的演變軌跡,恰似一盞不滅的文化明燈,照亮了中華文明特有的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統一。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7-19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燭字考源與禮制文化芻議】

"燭"字之形義演變,實爲華夏文明演進之縮影。許慎【說文解字】訓"燭"爲"庭燎大燭",其字從火從蜀,取象於葵蟲之形。考蜀字本義,【爾雅·釋蟲】云:"蜀,葵中蠶也。"古人以葦麻爲芯、布帛裹之,其狀恰似葵蟲吐絲,此乃造字之妙諦。甲骨文中雖未見獨立"燭"字,然商周青銅器銘文已有"燭"字變體,其火部與蜀部之組合,已具後世雛形。

先秦典籍所見之燭,實非今之蠟燭。【周禮·司烜氏】載:"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鄭玄註:"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此所謂燭者,實爲束薪爲炬之火把。【儀禮·士昏禮】"執燭前馬"之禮,即持火炬照明之制。至【禮記·曲禮】"燭不見跋"之訓,孔穎達疏解尤精:"古者火炬爲燭,燃盡則現其本。"此中禮制,足見古人進退之節。

燭制之演變,暗合禮樂制度之興替。【國語·晉語】載晉平公"炳燭而學"典故,師曠以"炳燭之明"喻老而好學,此時之燭當爲膏燭。至齊桓公僭用"庭燎百炬",【春秋公羊傳】譏其"非禮也",此正禮崩樂壞之徵。王肅【聖證論】謂:"蠟炬之制,始自魏晉。"1972年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青銅燭台,佐證了漢代蠟燭已漸普及。

燭之爲物,由實用器漸化爲文化意象。【楚辭·招魂】"蘭膏明燭"寫其華美,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賦其精神。宋人【東京夢華錄】載夜市"燭燈華燦",則見市井之盛。而"燭影斧聲"之典,更成歷史懸案之代稱。

今觀"燭"字六書之變:甲骨文象火炬形,小篆定型爲"火+蜀",隸變後"蜀"部簡化爲"蟲",楷書最終規範爲"燭"。一字之衍,既見文字演進之跡,更照文明傳承之光。燭火雖微,然其由物質而精神、由實用而象徵之歷程,恰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之寫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