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83|回覆: 1

[訓詁學] 雁字的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曾經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里的這段文字,讓很多人有了對大雁的初步印象。雁與燕同屬候鳥,又因同音而給人以相似之感,尤其是我們在默寫古詩詞時,常常會將這兩個字混淆。比如,將『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新燕』寫成『新雁』,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衡陽雁去』寫成『衡陽燕去』,等等。而要正確區分這兩個字,就必須了解詩人分別在『雁』與『燕』身上寄託的情感內涵。

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 ...

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 ...

【說文解字】中說:『雁,鳥也。從隹從人,廠聲。』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雁。從隹好理解,隹是個象形字,是鳥的象形。『廠聲』不是讀作chǎng,而是讀作hàn。那爲什麼『從人』呢?徐鉉解釋說:『雁,知時鳥。大夫以爲摯,昏禮用之,故從人。』摯,又作『贄』,是指古代人們見面時所送的禮物。因爲雁爲候鳥,每年都春天往北,秋天向南,十分守時,體現了一個『信』字,因此被人們當作信物相贈,成爲古代大夫相見、男女相親所用的禮物。

【說文解字】中說:『雁,鳥也。從隹從人,廠聲。』

【說文解字】中說:『雁,鳥也。從隹從人,廠聲。』

古代的詩人總是觸景生情,自然不會忽略南來北往的鴻雁,他們把感慨寫在詩中,引起無數讀者的共鳴。雁也因此成爲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

羈旅中的詩人,仰頭見雁,懷想的是故鄉,聽到空中雁鳴,牽動的也是思鄉之情。因此,人們經常以『歸雁』來寄託鄉情。比如薛道衡的【人日思歸】寫:『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歐陽修的【戲答元稹】中有名句:『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韋應物的一首五絕【聞雁】,也寫於旅途之中:『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試想,異鄉之夜,秋雨綿綿,忽聞空中傳來雁鳴,在一個遠走他鄉的遊子耳中,這聲音意味著什麼?無需直言,濃濃鄉愁已然噴薄而出。而在眾多借歸雁抒鄉情的詩詞中,又數范仲淹的【漁家傲】最值得稱道:『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第一句就鋪開了一幅畫卷,秋天的邊塞,風光與江南家鄉自是迥然不同,雁去衡陽,沒有絲毫的留戀。連大雁都不願意逗留的邊關,人又怎麼會願意在這兒長留,此情此景之下,誰不想早點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呢?但是身爲戍邊戰士,燕然未勒,當然要堅守邊關,悲涼中卻有一股壯志報國的英雄氣概。

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雁。

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雁。

雁激起了遊子對故鄉、對久別親人的思念,在古時交通極爲不便的情況下,能得到遠方至親好友的書信消息,是望穿秋水而難求的事情。因此人們就急切希望鴻雁飛到,帶來遠方的信息,後來便把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稱爲『鴻雁』。比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又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在這些詩中,雁都無一例外地成爲書信的代名詞,寄託著詩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當然,這是正寫,也有反寫者——看見鴻雁,無書可寄,或是怨鴻雁失信。例如,范成大在【鷓鴣天】中寫道:『模淚易,寫愁難,瀟湘江上竹枝斑。碧雲日暮無書寄,寥落煙中一雁寒。』都說鴻雁能傳書,可在這碧雲日暮之時,空見一雁從寒天飛過,我卻沒有書信可傳,心中的悲痛也無處傾訴。再如李清照的【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歸來的鴻雁,什麼時候帶來抵得萬金的錦書呢?錦書始終不到,自然就『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了。

徐鉉解釋說:『雁,知時鳥。大夫以爲摯,昏禮用之,故從人。』

徐鉉解釋說:『雁,知時鳥。大夫以爲摯,昏禮用之,故從人。』

雁與燕同屬候鳥,同樣代表季節的更替,具體應當如何區分呢?大致說來,它們代表了不同的季節,蘊含著不同的情感:大雁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常出現的景象,常與秋風、落葉、黃花、霜天、落日、寒夜等意象一起,構成淒清哀婉的意境;而燕是春天的象徵,總是以輕盈的姿態穿梭於春日的詩句中,經常被用來表達自然的活力生機,寄託對自然的親近、喜愛,創造出春色喜人、生機盎然的意境。明白了雁與燕二者分別使用的情境、寄託的情感,我們再來讀詩句、默詩句,就能更遊刃有餘。(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3-31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雁"字源流兼辨雁燕之異】

雁字從隹從人廠聲,實蘊禮制深意。【周禮·春官】載"大夫執雁",鄭玄注"取其候時而行",正與徐鉉"知時鳥"之說相契。雁之從人,非獨象形,實取"人倫有信"之義,【儀禮】六禮皆用雁,即取其"不失節、不相失"之德。此乃雁字構形之精義所在。

至若雁燕之辨,當察三端:一者物候異,燕屬春陽之鳥,雁爲秋信之禽;二者意象殊,燕多喻家園之戀(如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雁常寄羈旅之思(如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三則形體別,燕字象其尾分叉,雁字彰其行有序。王夫之【說文廣義】特申"雁行有敘,故從人"之理,可破字形混淆之惑。

今觀甲骨文"雁"字,隹部突出長頸,廠聲符作崖岸形,暗合【詩經】"鴻雁於飛,集於中澤"之境。許慎以"知時鳥"釋之,實啟後世"雁信""雁書"之文化意象。辨字當如戴震【轉語】所言"審形以知音,察音以通義",方得古人制字之微旨。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5-16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雁字考源與詩學意象芻議】

雁字溯源,當從【說文】"從隹從人"之構形論起。隹者,短尾禽之總稱,甲骨文作鳥喙翼形;人部之設,非獨表聲,實寓禮制深意。【儀禮·士相見禮】載:"下大夫相見以雁",鄭玄註:"雁取知時,飛翔有行列也"。雁陣成行,暗合人倫秩序,故【白虎通】云:"雁有行列,故以雁爲贄"。

繁體"雁"字之演變,自金文至小篆可見端倪。西周"雁侯簋"銘文作"𩾝",突出長頸特徵;戰國楚簡省作"𠑉",已見人形筆意;至東漢【熹平石經】定型爲今貌。其與"燕"字之別,不惟在"廠"聲與"廿"首,更在文化意蘊:【呂氏春秋】載"仲春之月玄鳥至",燕爲春使;而【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雁乃秋信。

詩家托物,雁燕各擅勝場。燕多喻春光,如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雁則承載三重意蘊:一爲時序之徵,【淮南子】"雁北向"注"陽氣動故";二爲音信之託,杜甫"鴻雁幾時到"即此;三爲邊塞之象,鮑照"雁行緣石徑"是也。至若王勃"雁陣驚寒",更將物候與心境交融。

衡陽雁去之典,尤見地理與文學之妙合。【方輿勝覽】載回雁峰"雁至此不過",范仲淹化用此說,以"無留意"反襯將士有留難歸之苦。韋應物【聞雁】以秋雨襯雁聲,正得【文心雕龍】"物色相召"之旨。雁字之妙,在形更在神,觀其字則見禮制,味其詩乃識人心,此中華文字之獨絕處也。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5-16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雁字考:從禮器到詩眼的意象升華

【說文】釋雁"從隹從人",此解頗有深意。隹爲鳥形,人者非僅表聲,實寓人文精神於自然物象之中。雁之爲字,乃天人交感之結晶,其演變軌跡恰是華夏文明將自然現象轉化爲文化符號的典型範例。

徐鉉所言"大夫以爲摯",道出雁在禮制中的特殊地位。【儀禮·士相見禮】明確記載以雁爲贄,因其"知時"而成爲信義的化身。這種候鳥的遷徙規律,被先民抽象爲"信"的倫理概念。文字學家林義光指出,雁字從"廠"(hǎn)得聲,而"廠"本有屏障之意,暗合雁陣成行如屏障般的飛行特徵。可見字形構造中已蘊含對自然現象的深刻觀察。

在詩騷傳統中,雁意象經歷了從物候標記到情感載體的升華。【詩經·小雅】"鴻雁於飛,肅肅其羽"尚屬客觀描述,至漢代【古詩十九首】"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已見比興手法。唐宋時期,雁意象更臻化境: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以孤雁襯亂離,李商隱"雲邊雁斷胡天月"借雁影寫邊愁。尤其范仲淹"衡陽雁去無留意",通過雁的決絕反襯征人不得歸的苦楚,達到物我交融的至高境界。

雁與燕之辨,實爲理解古典詩歌意象系統的鑰匙。燕多喻春光與安樂,如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雁則關聯秋色與羈旅,如王勃"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二者雖同屬候鳥,卻在時空坐標上構成鮮明對比,形成互補的意象體系。這種精微區分,正是漢詩意象美學的精髓所在。

今日重審雁字源流,不僅爲文字考據,更是對傳統意象生成機制的探尋。從甲骨文的象形到小篆的會意,從禮器的實用功能到詩歌的審美表達,雁字的演變恰如一面稜鏡,折射出中國人觀物取象、托物言志的獨特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模式,正是中華文化連續不斷的密碼所在。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5-19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雁字源流考:從禮器到詩眼的千年意象嬗變

雁字之構形,實乃先民觀物取象之智慧結晶。【說文】"從隹從人,廠聲"之解,已道出其形聲兼備之特質。隹爲短尾鳥之總稱,而"廠"古音讀若"罕",恰合雁鳴清遠之音。徐鉉所謂"從人"之說,尤具深意。雁之列入士相見禮與婚禮"六贄",非徒因其準時遷徙之"信德",更因其飛行時"人"字形隊列暗合人倫秩序。【儀禮·士相見禮】鄭玄注云:"雁取知時,飛翔有行列也。"此乃"雁"字蘊含的禮制密碼。

細考甲金文字,"雁"初作"𩾝",後漸增"人"部。戰國楚簡中已有接近今楷之形,至【說文】小篆定型爲"雁"。其繁體"雁"與"燕"之辨,關鍵在"廠"與"匕"的構字差異。燕尾分叉如"匕",雁陣平展似"廠",二字形音義之別,正是古人觀察自然的精密體現。王筠【文字蒙求】指出:"燕象其咮(嘴)尾,雁象其行列",可謂的論。

雁之入詩,自【詩經】"鴻雁於飛,肅肅其羽"始,便承載多重象徵。其秋去春來的習性,既昭示四時更迭(如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亦寄託羈旅愁思(如溫庭筠"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而"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雁過也,正傷心"(晏幾道)等句,更將雁陣升華爲情感符號。值得注意的是,雁在邊塞詩中常與"孤""斷""殘"等字搭配(如高適"征人薊北空回首,少婦城南欲斷腸。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形成特有的蒼涼意境。

雁字演變史,實爲華夏文明"觀物—取象—比德"思維之縮影。從甲骨文的象形到楷書的會意,從禮器的莊重到詩眼的靈動,雁字始終翱翔於中華文化的天際。今人書寫此字時,筆尖流淌的不僅是線條,更是三千年的人文積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三日亥時| 2025/5/20/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