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405|回复: 0

[训诂学] 印字的起源与演变_繁体字写法

[复制链接]

印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幅很清晰的图画

印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幅很清晰的图画

一只有力的大手按住了一个跪着的人,表示按压的意思,这也就是印的本义

一只有力的大手按住了一个跪着的人,表示按压的意思,这也就是印的本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印。我们今天提到“印”,多半是指印章,它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国出现,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为什么要把印章叫作印?一起从印字的写法中找答案。

《说文解字》里说:“印,执政所持信也。”

《说文解字》里说:“印,执政所持信也。”

印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幅很清晰的图画:一只有力的大手按住了一个跪着的人,表示按压的意思,这也就是印的本义。而印章之所以取名为“印章”,就是根据其使用方法需要“按压”而得名的。《说文解字》里说:“印,执政所持信也。”印章是中国文化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形式,初为实用,衍而为艺术。因时代和使用者的不同,历代印章大致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自商周滥觞到先秦、两汉为一高峰,这阶段印章大多为实用,印文内容为各种官职名,私印主要是姓名字号,可以说是古人的“身份证”和“执行公章”。在此之外,有吉语、辟邪、烙马、肖形等内容,也是后来我们所见的闲章之前身。

我们今天提到“印”,多半是指印章

我们今天提到“印”,多半是指印章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着重强调了“印”是一种信誉标志。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信”是为人立世的重要关键点,人无信不立,即没有信誉的支撑,就没有人格的树立。然而“信”之一字,虽然千金一诺最为沉重,但空口无凭却又最为虚泛,察其言行还要等待漫漫时间的印证,所以,人们就通过各种加固信任的仪式来体现“信”。印章,就是这样一种仪式化的凭信:对于个人来讲,名章为凭,红印一盖,就象征着基于人格尊严的承诺;对于一国来讲,国之玉玺,郑重一落,就印盖出了国家信誉——中国传统的印文化,可以说就是古人“诚信”品德的载体。

印章之所以取名为“印章”,就是根据其使用方法需要“按压”而得名的

印章之所以取名为“印章”,就是根据其使用方法需要“按压”而得名的

印章上的文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叫阳文,就是文字高于平面,字是凸出来的;另一种叫阴文,就是文字低于平面,字是凹进去的。相比较而言,印章上的文字刻成凸出来的,涂上墨,印在纸上字迹更为清楚。这给当时深受抄书之苦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人们联想到,如果把要抄的东西反刻在木板上,然后像盖图章那样印到纸上,那么只要刻出一个版,就可以不断地印出同样的文字来,那不是比用手抄快多了吗?经过反复研究,人们终于在印章、摹印和拓印的启发下发明了印刷术。

印章是中国文化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形式,初为实用,衍而为艺术

印章是中国文化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形式,初为实用,衍而为艺术

那些最早的文字,从龟甲兽骨、金石籀刻到竹简木牍,一笔一划,背后都有一把刀、一支笔、一双专注的眼睛,和一个凝神刻写的人。起初每一个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往往有多种形体,即使后来有小篆的“书同文”,因为书写者的不同,世间仍然不会出现两个写得完全相同的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阅读,也改变了书写。印刷以复制为手段,以不容置疑的重复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书同文”,可能在此时才得以实现。而这究竟代表了什么?在房龙的《人类的故事》里,有一对颇为有趣的漫画式的插图或许可以作答:一幅画面上,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坐在小屋里,就着油灯微弱的亮光辛勤地抄写;而在另一幅画面上,一个人站在手动印刷机前,正得意地品味着手中书本散发出来的墨香。两幅画的对比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印刷术出现之前,即便是最专业的抄书者,也要用上数天甚至数十天才能抄完一本书;而印刷术普及之后,一个普通人用一天就能印出上百本书——自此,知识不再是奢侈品。

印章大多为实用,印文内容为各种官职名,私印主要是姓名字号,可以说是古人的“身份证”和“执行公章” ... ...

印章大多为实用,印文内容为各种官职名,私印主要是姓名字号,可以说是古人的“身份证”和“执行公章” ... ...

无论是古时一“印”千金的印章,还是让文明得以广泛传承的印刷术,都是时代的印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事、物。时代的烙印伴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必然会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的人身上。而正是这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一个一个的物,汇成了一个时代的洪流,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巨幅画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白定 发表于 2025-6-13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字考源与信德载体刍议》

印字源流可溯至甲骨文时期,其构形之妙,实为华夏先民智慧结晶。甲骨文"印"字作"𠃊",乃会意之字,左为手形,右作跪跽人形,许慎《说文》所谓"按也"者,正得其本义。此按压之意象,遂衍为后世印章使用之基本动作,诚如《周礼·秋官》所载"玺节"之制,皆以钤压为用。

印章之演变,实为华夏文明发展之缩影。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已见印迹雏形;至秦汉,印章制度臻于完备。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官印多作白文(阴文),私印则朱白相间,此非仅工艺之别,实含"阳尊阴卑"之礼制深意。蔡邕《独断》言"玺者信也",正道出印章作为信用凭证之本质。汉代官印多配龟钮,取神龟负图之象,暗合《礼记》"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的诚信之道。

印章文字之阴阳二体,尤具哲学意蕴。阳文印章钤于封泥则显凹痕,恰合《易经》"阳卦多阴"之理;阴文印章反呈凸起,又应"阴卦多阳"之象。这种阴阳互见的特征,在隋唐官印转为阳文的变革中,既体现工艺进步,更暗含"阳德显明"的政治哲学。宋代米芾《书史》记载书画用印之制,已见艺术印章脱离实用之端倪。

明清以降,文人篆刻大兴,印章由信物转为艺术。文彭、何震辈以刀代笔,将"六书"之理融入方寸之间。此时印文内容突破名号局限,或取《诗经》吉语,或镌《论语》箴言,使印章成为"载道之器"。清代汪启淑《飞鸿堂印谱》所收闲章,多见"思无邪"、"游于艺"等文句,正是传统文化"游艺志道"精神的物质载体。

今观奥运中国印,其"京"字舞人造型,既承甲骨文象形遗韵,又合现代设计理念。这种古今融合,恰印证了印章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印章从信物到艺术的身份转换,实为中华文明"器以载道"传统的生动体现。方寸之间,既有文字演变之迹,更见民族精神之魂。
梅花 发表于 2025-7-10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字源流考:从权力符信到文化载体的演变

印字之形义演变,实为华夏文明发展之一缩影。甲骨文"印"字作"𠃉",乃会意之构:左为手形,右作人跪伏之状,生动呈现以手按压之象。《说文》释"印"为"执政所持信",此解已超越单纯动作描述,而上升至权力象征层面。细究其形,实暗含上古权力运作之本质——以强力使人屈服,后渐演变为凭信之物,此中可见文明进化之轨迹。

印章之发展,实与华夏政治文明同步。商周时期,印章多为实用之器,官印铭刻职衔,私印镌记姓名,实为早期社会组织之"信用凭证"。先秦两汉乃印章艺术之第一个高峰,其时印文朴拙大气,布局严谨,反映了"君子佩印"的礼制思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官印制度之完备,已形成严格的等级体系,印材质地、钮式、绶色皆依官阶而定,印章成为权力秩序之物质化呈现。

印章之为物,实乃"信"之具象化。蔡邕《独断》言"玺者,印也。印者,信也",道出了印章文化之核心价值。古人以印为凭,不仅因其形制独特难以仿造,更因印章本身承载着"一诺千金"的道德重量。这种将抽象诚信转化为具体物证的文化智慧,体现了华夏民族"器以载道"的哲学思维。历代印学著作如《印典》《三十五举》等,皆强调"印如其人"的伦理观念,印章艺术遂成修身养性之道场。

印章艺术之升华,尤见于文人篆刻之兴起。唐宋以降,印章渐脱实用藩篱,文人将诗书画印并称"四绝",于方寸之间展现笔墨意趣。明代文彭、何震等大家,以刀代笔,将书法气韵注入印文,开创"文人印"新境。清代浙派、皖派争鸣,更使篆刻艺术达至巅峰。此一转变,使印章从权力符号蜕变为艺术载体,完成了从"凭信之物"到"心印之艺"的升华。

今观奥运中国印,其设计深得传统印学三昧:以肖形印传神,借书法线条写意,用朱红钤印彰显华夏气象。此非徒具古形,实得古意——既延续了印章作为信用象征的原始功能,又赋予其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印字演变之路,正是中华文明从重信守诺到艺以载道的生动写照,其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