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24|回覆: 0

[講古] 蘇武留胡節不辱,寧死不降匈奴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10-22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蘇武出使匈奴,引出一連串的事件,雖淪為俘虜,但氣節從不曾失,蘇武也因此成為了後世人們心中骨氣的楷模。

在蘇武之前,出使匈奴的使者還有很多人,其中有一位,叫衛律。衛律與李延年是好友。李延年受漢武帝信寵時,向漢武帝推薦衛律,於是漢武帝派衛律出使匈奴。

衛律的出使非常順利。但是在衛律出使完畢返回漢朝時,恰好遇到李延年因為弟弟李季淫亂後宮,被漢武帝下令誅滅宗族。衛律擔心受到牽連,帶着副手和隨從,立刻逃走,又回到了匈奴。

別看衛律在漢朝不怎麼受重視,沒想到在匈奴,卻非常受且鞮(jū dī)侯單于的器重,被封為丁靈王。

不過被衛律裹挾來匈奴的副手虞常,一直對投降匈奴一事耿耿於懷,總想着殺掉衛律,返回中原。

虞常聯繫上同樣想投奔漢朝的匈奴人緱(gōu)王。這個緱王是當年投降漢朝的渾邪王姐姐的兒子,當初也與渾邪王一起投降了漢朝,後來在隨漢軍對匈奴的作戰中,兵敗,又投降了匈奴。但是緱王回歸匈奴後,因為不受重視,所以一直琢磨着再次投奔漢朝。

緱王和虞常聯繫上以後,兩人開始密謀回歸事宜。但是不能就這麼空着手回去,得立點功啊。最後,兩人商量好,準備先殺掉衛律,然後劫持且鞮侯單于的母親。這樣回到漢朝,不但不會有罪,應該還能獲得漢武帝的封賞。

就在這時,蘇武前來匈奴出使。而蘇武的副手張勝,當年和還是漢朝官員的虞常關係非常好。

虞常悄悄來找張勝,將自己的計劃向張勝合盤托出,希望得到張勝的幫助。

張勝被虞常的計劃激發的熱血沸騰,當即表示贊同,並悄悄送給虞常大筆財物,以示支持。

不過,張勝並沒有將這件事告訴蘇武。

等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讓虞常等人等到了一個好機會。單于率領大隊人馬外出打獵,留下看家的人手力量非常薄弱。緱王、虞常帶領七十多個手下趁機發動了叛亂。

可惜消息被提前泄露,他們的手下人中有人叛逃,將他們要叛亂的消息告訴了單于,讓匈奴人一方有了準備。叛亂被輕鬆剿滅,緱王戰死,虞常被活捉。

單于就讓衛律負責審問虞常。

這時,張勝擔心虞常供出自己,感到害怕了,才將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訴了蘇武。

蘇武大為焦急:『作為使者,我們可是代表着國家的榮譽。如果虞常供出你來,我們必定會被抓起來受審。堂堂的一國使者如果被當做罪犯審問,那不是丟國家的臉面嗎?與其如此,不如一死。』說着,蘇武拔出刀來,就要自殺。

張勝、常惠急忙攔住,勸蘇武等等看,萬一事情要是有轉機呢?

虞常倒也算得上是一條好漢,在衛律有意無意將叛亂的原因引向漢朝使者的時候,在酷刑折磨之下,咬着牙就說是自己的主意,和別人無關。後來有人證指出,虞常和漢朝副使張勝有過接觸,無奈下,虞常也只是承認,自己以前在漢朝時和張勝是朋友,現在他鄉遇故知,就是簡單的敘舊,攀談,與叛亂一事無關。

但是匈奴人只是想找個理由,好名正言順的處置漢朝使者,他們才不管你是敘舊還是密謀,反正有聯繫就行,當即,單于命人將蘇武一行人等都拘押起來審問,並派衛律勸蘇武投降。

蘇武寧死不降。

為了不辱使命,蘇武一面要求自己的副使和隨從,不能喪失氣節、污辱使命,一面拔出刀來,向脖子上抹去。

對於匈奴人來說,活着的蘇武作用遠大於死掉的蘇武,所以衛律急忙撲上去,一把抱住蘇武,搶下他手中的刀。

此時蘇武的自殺可不是裝裝樣子而已,而是真心實意的要自盡,所以等衛律搶下蘇武的刀的時候,蘇武的脖子上已經被劃了一個大口子,受了重傷。

衛律急忙請來醫生給蘇武治傷。費了好大勁,蘇武才甦醒過來。

單于也很敬佩蘇武堅貞不屈的氣節,為了表達敬重,特意等蘇武傷好的差不多了,才繼續審理虞常叛亂的案子。當然,那個張勝作為同謀早就被抓起來了。

這次,單于特意讓蘇武作為陪審,旁聽衛律審問虞常和張勝,想藉此迫使蘇武投降。

虞常還是態度強硬,更是對衛律這個漢奸充滿了蔑視。氣得衛律宣佈判處虞常死罪,並當場殺掉了虞常。

然後,衛律又拎着滴着鮮血的刀子,站到了張勝面前,威脅張勝。

張勝面對帶血的屠刀,被嚇破了膽子,一股腦承認了匈奴人扣在他頭上的罪責,投降了。

衛律馬上對蘇武表示,你的副手有罪,你應當連坐,或者投降,或者死。

面對衛律的屠刀,蘇武眉頭不皺,不但沒有膽怯,反而一面大聲反駁衛律的謬論,一面用脖子主動向刀鋒撞去。嚇得衛律急忙縮手。

蘇武寧死不屈的做法,讓單于和衛律頭疼不已,卻無可奈何。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7-10 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蘇武持節與衛律變節之歷史鑑照】

蘇武牧羊十九載而節旄盡落之事,實為華夏氣節之巔峯寫照。太史公嘗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蘇武之節恰似泰山之重,而衛律之叛猶若鴻毛之輕,二者並觀,足為後世立身處世之明鏡。

考【漢書·蘇武傳】所載,天漢元年(前100年)蘇武持節使匈奴時,正值且鞮侯單于初立。漢廷本欲"厚賂單于,答其善意",然匈奴反覆無常,竟羈留漢使。蘇武面對"徙北海無人處"之絕境,猶大呼"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此等氣概,非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歟?其齧雪吞旃之際,猶每日"杖漢節牧羊",此心此志,直與日月爭光。

反觀衛律之流,本受李延年舉薦而得使職,卻因懼禍叛逃。【資治通鑑】載其"律在匈奴,為單于謀主",竟助胡人設計陷害蘇武。當單于命其"勸武降"時,蘇武斥之:"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於蠻夷,何以汝為見!"此段對話,實為忠奸之辨的千古絕響。衛律所為,恰應【禮記·曲禮】"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之戒,其人格操守之卑下,與蘇武形成霄壤之別。

至若張勝暗助虞常之事,更顯蘇武處事之明。副使張勝私結叛黨而不告正使,已違【周禮】"使適四方,協其禮樂"的使節本分。當禍發之際,蘇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遂欲自盡,此非但見其忠烈,更顯其深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責。班固贊其"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誠哉斯言!

今觀蘇武故事,猶見三重境界:其一為"窮不失義"的士人風骨,縱北海冰封,不改其志;其二為"臨大節而不可奪"的使臣操守,雖斧鉞加頸,不易其節;其三為"夷狄不可改其心"的民族氣概,任威逼利誘,不移其忠。此三者,實為中華文明精神之核心,較之衛律輩"趨利避害"的生存哲學,高下立判。

昔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今讀蘇武傳,變節者汗顏。歷史長河奔涌不息,然蘇武精神永如北斗,為後世指明"守節"與"失節"的永恆分野。吾輩研讀史冊,當於此等處着眼,方不負古人以血淚寫就的教誨。
湯紂 發表於 2025-7-18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蘇武持節與衛律變節之歷史鑑照】
(文/國學研習者)

蘇武牧羊十九載,其"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之事跡,實為華夏氣節之典範。【漢書·蘇武傳】載其"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之語,與衛律"恐並誅,亡降匈奴"之行徑,恰成忠奸之鮮明對照。今就二者立身之道,析其深層文化意蘊。

一、氣節之本:儒家倫理的實踐分野
蘇武之堅守,實為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完美詮釋。北海牧羊時"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的生存狀態,恰印證【禮記·儒行】"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的士人品格。反觀衛律,因李延年案"懼誅"而叛逃,後又助匈奴"謀漢",此般"見利忘義"之行,正是孔子所斥"患得患失"之小人態。二者同出漢廷,而人生軌跡迥異,可見氣節存乎一心。

二、歷史語境中的選擇困境
細考【史記】【漢書】,衛律初為漢使時未必無忠君之念。然其選擇折射出漢代使節的特殊處境:使者常陷"兩國交爭,不斬來使"與"奉命死節"的矛盾中。蘇武面對"律曰降者赦罪"的利誘時,以"自分已死久矣"明志,此即【春秋】大義"臨患不忘國"的極致體現。而虞常、緱王等"二次叛降"者,更凸顯邊緣人物的身份焦慮——其反覆非為氣節,實因"不受重視"的生存困境。

三、文化符號的生成機制
蘇武形象歷經兩千年沉澱,已升華為民族精神符號。班固特筆記載其"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正是以身體敘事強化忠貞意象。而衛律在史書中僅作為"數通使相窺觀"的負面陪襯,這種書寫差異實為傳統史家"彰善癉惡"筆法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張勝"私饋虞常"而未報蘇武的細節,恰構成"主明臣直"的微妙反諷——副使的僭越恰襯托正使的持重。

結語
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蘇武與衛律之別,非關生死,而在生死之間的價值抉擇。今人回望這段歷史,當知氣節非抽象概念,而是具體情境中的一次次選擇。蘇武北海牧羊時"廩食不至"仍不毀節杖,此般堅守在當代社會仍具啟示意義——真正的氣節,正在於對初心的持守,而非時勢的順逆。

(全文798字)

註:本文考據主要依據【漢書·蘇武傳】【史記·匈奴列傳】,並參酌【春秋繁露】【禮記】等典籍,力求言必有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