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3|回覆: 1

[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廣州黃埔茶嶺發現石峽文化遺存

  [複製連結]


  2015年8月至9月,為配合廣州市黃埔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獅龍大道市政道路項目建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廣東省和廣州市文物局的組織委派下對項目全線進行了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確認在工程用地範圍內的九龍鎮湯村茶嶺有先秦時期的文化遺存分佈,須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017年8月中旬,隨着獅龍大道項目施工的開展,在報請國家文物局審批發掘申請的同時,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陝西久傳文物保護有限公司對工程範圍內茶嶺遺址展開了考古發掘。

茶嶺遺址發掘現場航拍

茶嶺遺址發掘現場航拍

茶嶺遺址發掘現場航拍

  茶嶺位於廣州市黃埔區九龍鎮湯村盤銘裏的西部,是一座南北向橢圓形的低矮山崗,最高點海拔52.6米,山勢平緩,規劃中的獅龍大道穿過茶嶺西坡和崗頂。茶嶺遺址的發掘自2017年8月15日開始,至2018年1月26日全部結束,共佈設探方(溝)46個,實際發掘面積3113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174座、普通灰坑111座、窖穴19座、柱洞302個,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質地的文物300多件。另清理宋代墓葬1座、明清時期的窯址1處、房基1座、墓葬2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均為窄長方形的豎穴土坑墓,大小、深淺不一,未見有人骨和葬具,絕大多數都是東西向排列,少量為南北向。隨葬器物組合多為鼎、豆、石錛,少數為鼎、豆、罐、石錛組合。普遍有碎物葬的習俗,有把完整陶器有意打碎鋪在墓底,和把破碎殘片埋於墓底或填土中兩種情況。陶器以夾砂黑灰陶略多,泥質灰陶稍次,另外還有少量的夾砂褐灰陶和泥質紅黃陶,紋飾有籃紋、繩紋、曲折紋、葉脈紋、附加堆紋等。玉器有鉞、環、串飾,石器有錛、鏟、環、鏃、紡輪、礪石等。從隨葬陶器的情況判斷,相當一部分墓葬可能都跟二次葬有關。茶嶺平坦的崗頂位置,是墓葬分佈最為集中的區域,從規模和隨葬玉石器的等級來看,有一定數量的墓葬等級相對較高,階層的分化在當時可能已經存在。

茶嶺M22墓底隨葬陶器和石器

茶嶺M22墓底隨葬陶器和石器

茶嶺M22墓底隨葬陶器和石器

  與居住、生活或生產密切相關的諸多灰坑、窖穴、柱洞等遺蹟顯示,茶嶺作為規模不小、延續時間不短的聚落被遠古先民使用過,推測相當一部分形制規整、規模較大的灰坑是作為窖藏使用,以竹木、石器為生產工具的史前社會,人工有意開挖規模如此巨大的坑或窖穴,必然有其特定的用途,這也說明其生產力和人口數量已達到一定的水平。而諸多灰坑窖穴中大量富集的灰土堆積也為開展植物考古和提取碳十四測年標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茶嶺遺址是目前廣州地區發現的文化堆積最為豐富、遺蹟現象最為複雜、出土遺物最多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茶嶺遺址密集分佈的墓葬、灰坑(包括窖穴)、柱洞等遺蹟,說明它可能是一個小區域範圍內的中心聚落。從文化特徵來看,茶嶺遺址年代約在距今4200年至4500年之間,與粵北石峽文化有較為密切的聯繫,總體面貌屬於石峽文化的範疇,同時又存在一些自身的區域特點。普遍存在的墓葬與灰坑或柱洞之間的疊壓打破關係,暗示遺址的文化內涵具備分期的可能性,這需要日後細緻的室內整理研究以及碳十四測年來進一步驗證。(作者:張強祿 朱汝田 曹耀文 張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圖文轉自:中國文物信息網)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4-6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茶嶺遺址考古發現與石峽文化內涵探賾】

廣州黃埔茶嶺遺址之發掘,誠為嶺南史前考古重要收穫。此遺址所呈現之文化面貌,與粵北石峽文化頗多契合,然又具鮮明地域特色,值得深入考辨。

一、文化屬性之判定
遺址所見174座豎穴土坑墓,其窄長方形制、東西向主導之葬俗,與石峽文化二期墓葬形制特徵高度吻合。尤可注意者,碎物葬習俗之普遍存在——或鋪碎陶於墓底,或藏殘片於填土,此正與石峽文化"毀器"葬儀一脈相承。隨葬品組合中鼎、豆、錛之固定搭配,更凸顯其與石峽文化核心區的文化親緣。然陶系中夾砂黑灰陶佔優之特點,又與粵北典型石峽文化泥質陶為主之傳統稍異,此或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域性適應。

二、社會形態之管窺
崗頂集中分佈之高等級墓葬,其玉鉞、玉環等禮器之存在,暗示社會分層已現端倪。考M22等墓隨葬石器組合之完整,尤見錛、鏟等生產工具與紡輪共出,表明當時已形成較穩定之農耕經濟。窖穴規模之巨(最大者達4.2米徑),更昭示聚落糧食儲備能力已達相當水平,此與石峽文化晚期社會複雜化進程正相呼應。

三、時空定位之新證
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遺址主體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2000年,恰處石峽文化向嶺南擴散之關鍵期。其柱洞遺蹟呈現的干欄式建築特徵,既承襲長江流域古俗,又開嶺南建築傳統之先河。遺址所處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與丘陵過渡帶,實為史前人類"依岡而居,瀕水而作"理想棲居地,此地理選擇與石峽文化聚落分佈規律高度一致。

此發現不僅填補了廣州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序列缺環,更以豐富遺存實證了嶺南文明多元一體之進程。建議後續研究可着重於:1)陶器科技分析以釐清製作工藝傳播路線;2)墓葬人骨穩定同位素檢測以復原先民食譜結構;3)玉石器原料溯源以重建史前貿易網絡。茶嶺遺址猶如無字地書,正待吾輩以科學精神細細解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