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48|回復: 2

[诗词赏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每日一诗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7-4 09: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北定中原日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词赏析

首句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元」「空」二字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诗人表明离世前没能看到祖国统一,心有不甘。第三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第三句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心愿,充分体现了陆游的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全诗虽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激昂,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催人泪下。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好诗词二维码

中华好诗词二维码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19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示儿》诗笺:论陆游临终诗中的家国意识与士人精神

陆放翁此诗作于嘉定二年(1209)冬,乃其绝笔之作。全诗二十八字,却浓缩了南宋士人最深刻的精神困境与最炽烈的家国情怀。今试从文本肌理与历史语境二端,析其精微。

一、生死观与未竟之志的张力结构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直指佛教"诸法皆空"义理,然"元知"二字暗藏转折。放翁早年习禅,临终却以"但悲不见九州同"颠覆空观,此非认知矛盾,实乃儒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的现世关怀对释家超脱观的消解。钱锺书《谈艺录》谓宋人"以禅喻诗而终非诗",此诗正见士大夫精神底色。

二、"王师北定"的仪式性书写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运用《春秋》笔法。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采石之捷时,放翁曾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此语经二十八年反复锤炼,终成经典意象。其特殊处在于将私人祭祀(家祭)与国事(北定)并置,使宗法伦理成为政治认同的载体,此即《礼记·大传》"亲亲尊尊"之道的诗化呈现。

三、诗史互证中的悲壮基调
末句"告乃翁"非寻常遗嘱。放翁卒后二十四年(1233),宋蒙联军克汴京,刘克庄《端嘉杂诗》即有"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之叹;又六十年(1279),崖山败绩,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皆可视为此诗的历史注脚。这种"生前绝望"与"死后期待"的时空错位,恰构成南宋爱国诗特有的悲剧美学。

要之,此诗之价值不在艺术创新,而在将个体生命纳入历史长河的宏大叙事。放翁以士人身份完成对"三不朽"的最后诠释,其精神实与范仲淹"先忧后乐"、文天祥"留取丹心"同气相求,共铸华夏文明的精神长城。今人读之,尤当思"九州同"三字在当代语境下的深层意蕴。

(全文798字)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7-27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示儿》诗笺:论陆游临终诗中的家国意识与士人精神

陆放翁此诗作于嘉定二年(1209)冬,乃八十五岁老翁绝笔。全诗二十八字,却浓缩南宋士人三百年未解之痛。今试从文本肌理、历史语境、精神维度三重进路,析其精微。

一、诗法结构中的生死辩证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以佛老语起势,"元知"二字暗藏机锋。放翁早年习禅,临终却以"空"观反衬"不空"之志。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陡转,"但"字力透纸背,将个体生命与王朝命运紧密绾合。后联"王师北定"与"家祭告翁"形成时空对话,使私人祭祀升华为历史见证。此种"以家见国"的书写范式,实承《礼记·祭义》"致斋于家,刑于国"之遗绪。

二、历史语境下的悲怆底色
考其时势,开禧北伐(1206)甫败,韩侂胄首级函送金廷。放翁诗中"北定"之望,实为对隆兴以来六次北伐失败的执念。值得注意的是,"九州同"非指秦汉旧疆,而是特指靖康之变后的中原沦丧。这种具象化的地理焦虑,在《剑南诗稿》中凡七十三见,足见其非临终突发的感怀,而是浸透骨髓的痛切。

三、士人精神的终极呈现
末句"告乃翁"之嘱,表面是家庭伦理,深层是道统担当。宋人笔记载放翁临终"犹呼杀贼",与此诗互证。这种"弥留之际,不忘恢复"的精神,实乃孟子"浩然之气"的具象化。较之陶潜"死去何所道"的旷达、苏轼"死生亦大矣"的通脱,陆诗呈现出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崇高。

要之,此诗之价值不在艺术技巧(七绝本非放翁所长),而在精神标高。钱锺书《谈艺录》谓其"爱国热忱,化血为墨",诚为的论。今人读此,当知所谓"家祭",非止血脉传承,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放翁之悲,实为整个农耕文明面对草原铁骑时的文化焦虑,这种超越时代的忧患意识,正是华夏诗教最珍贵的遗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