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2|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他的画,700年来无人能仿!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3 14: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康熙年间以史才著称的倪灿,说过一句话:『每叹世人辄学云林,不知引镜自窥,何以为貌!』话虽刺耳,但细细回味,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倪云林不可复制。

倪云林的人不可复制,笔墨同样不可复制,因为他的笔墨即人。

9bac351bd92e829fbb541116a811edff.jpg

倪云林的洁癖是出了名的。

他居所院前的梧桐树,非得让让佣人每天擦洗干净,若有疏忽,则遭挨骂。长此以往,竟洗死了几株。

即使沦落入狱,在吃饭的时候,倪瓒也要求狱卒把碗举到与眉毛同高,不然狱卒的唾沫会喷到饭里。

有次,倪瓒对一位歌姬有意,就让她在家中留宿。但又怕她不洁,于是让她反复洗澡,洗完以后,他总觉得她身上还有异味,就这样折腾了好几回,直到『东方既白』,好事只好作罢。

相比那要扔掉刘姥姥用过茶杯的妙玉,他的洁癖更甚。

30fa3f1031f23f71960e6b292ffe7c82.jpg

紫芝山房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还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

他不隐也不仕,飘泊一生,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无所谓。

『只傍清水不染尘』,这便是倪瓒精神上的洁癖。

47bca8ca6823ab1e48ed04b7cfe10bca.jpg

幽涧寒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有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倪瓒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曰:『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并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士信,被痛打了一顿,倪瓒被打得半死,却始终不吭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说便俗!』。

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他为了守住自己人格的洁白,面对侮辱,鞭打下连声都不出,我们对他的洁癖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这是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精神的纯净而洁净成癖的人啊!

在被羞辱之时咽下过泪水的人,就能懂得倪瓒被鞭打时咽下言语的骄傲。

5c4dde7da11fa771acb1ee1b8f9e2a3d.jpg

琪树秋风图轴

倪瓒的洁癖还被他自己真真实实的画了出来。

他不喜欢将画上色或在画中盖章(画中印章皆为后人所盖尤其是乾隆),而且,只画山水,从来不画人,顶多画个凉亭。让人觉得过于简单,甚至有些单调乏味了。

但是在懂得了他的洁癖之后,再来看他的画,方能体味到他笔墨简练之意境。

他的画中从无人物,只因他目中无『人』。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有人问他,为什么画中无人,他说『天地间安有人在!

这不是他的狂妄自大,而是他对『人』之一字的偏执之爱。他心中必有一个『人』的样子和标准,用这个标准去看世人,哪一个可以入他的画的呢?

这就是他的洁癖。偏执走向极端,便成为癖。

49de25662558f33e80039d2c4832aea0.jpg
渔庄秋霁图 上海博物馆藏

若是许多画作放在一起,倪瓒的画绝不会是最抢眼的那一幅。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其笔简意远,你一定会记住倪瓒,那疏林坡岸,没有一丝云翳,也不见一痕鸟影的倪瓒,那笔墨都素净得几乎透明的倪瓒。

851854bd01e0eded49df469e9c17b08f.jpg

六君子图 上海博物馆藏

恽南田的花鸟活色生香,可是他最欣赏倪云林的『真寂寞』之境,他说云林的画『真寂寞之境,再着一点便俗。』

再细看倪瓒的画时,却似乎发现他的笔上有霜色,一木一石经他的笔一扫,全都染上幽冷高寒。这或许与他的家族经历有关,倪瓒是富贵过的,他的祖父是本乡大地主,长兄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但他的长兄病故之后,逐渐家道中落,归于贫穷。

倪瓒在繁华落尽之后空余一身寂寞,于是在他的画中只有秋的萧瑟和冬的幽寂,就如他的后半生。

8d8792d99797775b2616505fe33e4ad6.jpg

徐渭说倪瓒的画看上去是一个人间不存在的世界。到哪有那么空到净,净到高逸的世界呢?

找不到与自己内心相一致的纯净的『人』,倪瓒便抛弃了世界。但他珍藏在心底的那个『人』的形象,那个他心中干净澄明的世界,在他的画中留存。

那个世界不是人人能画得出。

这大概就是倪瓒的画之所以难仿学的原因吧。

倪瓒其他作品欣赏

34be66fda2743ae2fb201399a43d8205.jpg

07e72c5d8424ce859e3b35cbb3f6168a.jpg

0eb7fc85e6490785f87380207a7779bb.jpg

26c29bbaaf3aa7b76fd654fb19fe1678.jpg

af92736272fd730f0aee2d518c41b9a7.jpg

7d53194deccbe1f115b86cc2d2c485ea.gif
孤鸿 發表於 2025-4-25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倪瓒笔墨中的精神洁癖与艺术不可复制性》

倪灿"引镜自窥"之论,实为解瓒画三昧之钥。倪云林艺术之不可仿,非在技法之难,而在其人格与笔墨的高度统一,形成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笔墨即人"的完整个案。今观台北故宫《紫芝山房图》,笔简意远,一木一石皆作"清閟"气象,正是其精神洁癖的视觉投射。

考倪瓒之洁癖,当分三重境界:其一为生理之洁,如拭桐、举案之事,此皮相也;其二为社交之洁,拒张士信、辞朱元璋,此骨相也;其三为艺术之洁,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此神相也。北京故宫藏《幽涧寒松图》中,枯笔淡墨构建的寒林世界,恰是其"只傍清水不染尘"的精神自画像。画中不置人物,非不能也,实不屑也——此乃对世俗最决绝的沉默抗议。

其艺术语言的极端纯粹性,形成独特的"减法美学":构图取"一河两岸"式极简章法,用墨止于渴笔焦墨,题材限于寒林瘦石。上海博物馆藏《六君子图》中,六株树木的排列组合,竟暗合《周易》"六爻"之理,简净中蕴藏宇宙秩序。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表达,恰如禅宗公案,表面重复却内含万千变化。

倪瓒的"不合作"姿态,实为元代文人最极端的身份自觉。当赵孟頫选择"仕隐两全"时,倪瓒以"五不"立世:不仕、不隐、不婚、不群、不妥协。其《琪树秋风图》中摇曳的树影,正是这种精神孤傲的写照。乾隆在倪画上频繁钤印题跋的举动,恰成反讽——这位盛世帝王永远无法理解,为何有人能拒绝一切形式的依附。

今人临摹倪画,往往只得其疏淡之形,失其孤峭之神。究其根本,非笔墨不精,乃因缺乏那种将精神洁癖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决绝。倪瓒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独创性,源自对自我灵魂的绝对忠诚。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不可复制性,正是对中国艺术最高标准的永恒诠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