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029|回復: 2

[中國正能量] 从中国最东端到最北端,你能看到什么?

[複製鏈接]
瞭望智库 發表於 2018-7-2 11: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黑龙江那条两极穿越的路,长什么样?

文 |逸骁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授权转载,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中国最东和最北的城市分别在哪个省?

中国最东和最北的城市分别在哪个省?

先来回答一个地理题:

中国最东和最北的城市分别在哪个省?

答案是

它们都在黑龙江。

抚远和漠河,被称为中国的东、北两极。

沿着中俄边境的轮廓,从中国的『东极』抚远出发,去中国的『北极』漠河,全长有约2200公里。

抚远和漠河,被称为中国的东、北两极。

抚远和漠河,被称为中国的东、北两极。

从『东极』出发,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描绘出了中国最东边的轮廓↓

从『东极』出发,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描绘出了中国最东边的轮廓

从『东极』出发,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描绘出了中国最东边的轮廓

两极穿越途中必经的小兴安岭,保留有亚洲面积最大的一片红松原始林↓

两极穿越途中必经的小兴安岭,保留有亚洲面积最大的一片红松原始林

两极穿越途中必经的小兴安岭,保留有亚洲面积最大的一片红松原始林

密林中,还生活着濒危珍稀动物,比如东北虎↓

密林中,还生活着濒危珍稀动物,比如东北虎

密林中,还生活着濒危珍稀动物,比如东北虎

越过森林,跨过平原,到达漠河体验那里的白夜(虽然不是极昼,但由于光的散射作用。夏至前后,漠河的天空在日落后依旧明亮)↓

越过森林,跨过平原,到达漠河体验那里的白夜

越过森林,跨过平原,到达漠河体验那里的白夜

1

抚远中国『东极』是边境,也是鱼乡

每天,这里是全中国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

抚远中国『东极』是边境,也是鱼乡

抚远中国『东极』是边境,也是鱼乡

▲抚远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三江平原上,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更准确地说,整个抚远迎接中国第一缕阳光的是一座小岛——乌苏镇。每年夏至,太阳会在北京时间凌晨2点左右从江面升起。

这个小镇,曾经只住了一户人,这是全中国最小的一个镇了。

抚远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三江平原上,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抚远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三江平原上,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东极广场位于乌苏镇以北,抚远水道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摄影/张伟

从乌苏镇的『东方第一哨』往北眺望,有一块三角形地块,它被三条河道围在中间,其上河流纵横,植被茂密。那是泥沙冲积形成的抚远三角洲(这也是广义上黑瞎子岛的区域)。

图中那个倒三角的区域便是黑瞎子岛所在的位置。

图中那个倒三角的区域便是黑瞎子岛所在的位置。

▲图中那个倒三角的区域便是黑瞎子岛所在的位置。图/中国国家地理

熟悉中学历史的人,大概对黑瞎子岛并不会陌生。抚远三角洲上包括了银龙岛、明月岛等3个岛系,共计93个岛屿和沙洲。

今天,站在抚远的东极广场上,能远远地看到黑瞎子岛上的草甸。岛的一面是中国的哨所,另一面便是俄罗斯的教堂。

与抚远隔江相望的是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

与抚远隔江相望的是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

▲与抚远隔江相望的是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摄影/张伟

乌苏镇虽小,但由于两江交汇,淡水鱼和野生鱼类资源丰富,这里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渔场。

每年九月,白露前后,大马哈鱼便从鄂霍次克海游进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繁衍后代。黑龙江省内9成的大马哈鱼都来自这里。每到这时候,渔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捕鱼,这里便成了一个临时的渔民居住点。渔汛过后,渔场撤摊,渔民也跟着走了。

每年九月,白露前后,大马哈鱼便从鄂霍次克海游进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繁衍后代。 ...

每年九月,白露前后,大马哈鱼便从鄂霍次克海游进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繁衍后代。 ...

▲摄影/刘杰

因为位于中俄边境,物产丰富,这里吸引了不少商人和游客。在民国初年,乌苏镇还曾是个繁荣的小镇。

镇上曾有过9家商号,10多家杂货店,除此之外还有烟馆、邮局等。小镇上也曾住过1500多号人,多是跟对岸的俄罗斯人做生意的。后来因为战乱和连年洪水泛滥,加之那时候小镇与县城之间不通公路,到了冬天江水封冻,乌苏镇便与世隔绝,逐渐萧条。

位于抚远黑瞎子岛上的乌苏大桥,被称为『东方第一桥』

位于抚远黑瞎子岛上的乌苏大桥,被称为『东方第一桥』

▲位于抚远黑瞎子岛上的乌苏大桥,被称为『东方第一桥』。摄影/付丰羽

1986年,乌苏镇才修通与抚远县城联通的公路,江边建起了码头,小镇又重新热闹起来。

今天让这里热闹的不只有渔民,还有对『边境』充满好奇的游客。

2

同江依水生活在国界两边的赫哲族

离开抚远,沿着黑龙江边境那条轮廓线走,途中路过的第一个大站便是同江。

三江口,黑龙江和松花江在这里汇流,两江汇流后俗称『混同江』,因此得名『三江口』。 ...

三江口,黑龙江和松花江在这里汇流,两江汇流后俗称『混同江』,因此得名『三江口』。 ...

▲三江口,黑龙江和松花江在这里汇流,两江汇流后俗称『混同江』,因此得名『三江口』。

上世纪初这里便有了边贸往来。1904年,俄国商人和商号在同江从事贸易活动。1909年,清政府在同江设立海关,收取关税。同江港是松花江在中国境内最末端的港口。2007年,这里建成了中国交通史上第一条高寒水域浮箱固冰通道,它成了四季可通关的港口。大型集装箱每天在这里中转。

这里也聚居着一个横跨两国的民族——赫哲族。他们也生活在俄罗斯,在那里,他们被叫作『那乃族』。

舞蹈对于赫哲族来说是流动的文字。

舞蹈对于赫哲族来说是流动的文字。

▲舞蹈对于赫哲族来说是流动的文字。摄影/杨晓峰

这个民族数千年前就生活这里——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及完达山余脉处。它是中国『六小』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的人口只有5000多人。

同江的街津口是他们其中一个聚居地。

这是个渔村,他们过去数千年都生活在江边,以捕鱼为生,食用鱼肉、穿用鱼皮,并用鱼皮加工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如今的赫哲族人虽住进了砖瓦房,但每家住房的东侧,都有一个鱼篓子,腌的是鱼籽、鱼块。还有一缸缸的用锅炒干的鱼制食品。

制作鱼皮画时,先要将鱼皮轧一轧,便于软化鱼皮。

制作鱼皮画时,先要将鱼皮轧一轧,便于软化鱼皮。

▲制作鱼皮画时,先要将鱼皮轧一轧,便于软化鱼皮。摄影/杨晓峰

赫哲族的鱼皮画。

赫哲族的鱼皮画。

▲赫哲族的鱼皮画。摄影/杨晓峰

赫哲族除了用鱼皮做衣,还用鱼皮作画。

它曾被称为无纸剪纸,通过对鱼皮的剪切、粘贴和镂刻,创作出精美图画。一幅画大概要做3天,要经过剥制,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粘贴、镂刻等许多细致环节。赫哲族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很多情节和人物都被画在鱼皮上。那是赫哲人自己的审美与信仰。

生活在边境线上的民族。

生活在边境线上的民族。

▲生活在边境线上的民族。摄影/刘杰

目前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也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伊春边境线上穿越时空的森林腹地

离开了街津口的渔村,沿途往西,便渐渐进入了森林。

沿边境而居的不只有赫哲族,还有生活在小兴安岭这片森林里的动物。

这片密林是动物的天堂,其中生活着黑熊等数十种珍稀野生动物,和200多种鸟类。

这片森林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片森林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民谚里的『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的就是这里丰富的资源

民谚里的『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的就是这里丰富的资源

▲这片森林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民谚里的『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的就是这里丰富的资源。

比黑熊更早生活在这里的是恐龙。

上世纪初,俄罗斯的地质学家就在伊春市内与俄罗斯交界的嘉荫县,发现了恐龙化石。2001年,这个地处小兴安岭东北麓的龙骨山上建了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伊春的深山密林也曾是恐龙的栖息地

伊春的深山密林也曾是恐龙的栖息地

▲伊春的深山密林也曾是恐龙的栖息地。摄影/刘杰

1亿年前,这曾是个大型内陆淡水湖泊,并具有封闭海湾的特征。当时嘉荫县所在的这个区域气候湿润,湖面和湖底生长着众多水生植物和鱼类、恐龙等生物。

在后期的3000多万年时间里,生活在这里的恐龙渐渐灭绝。但由于嘉荫地区处于白垩纪湖盆的边缘,恐龙的遗骸变成了化石被保留了下来。

小兴安岭东北麓所在的这片区域同样也曾是恐龙的故乡。

小兴安岭东北麓所在的这片区域同样也曾是恐龙的故乡。

▲小兴安岭东北麓所在的这片区域同样也曾是恐龙的故乡。

2002年,地质工作者在嘉荫县发现了新的恐龙化石群,其中还挖出了鸭嘴龙的骨骼化石,它是6500万年前最后一批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之一,也是目前为止在黑龙江流域发现的晚白垩纪大型鸭嘴龙的典型代表。

如今,被拼接成恐龙形状的鸭嘴龙骨架成了这个地质公园内神州恐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如今,被拼接成恐龙形状的鸭嘴龙骨架成了这个地质公园内神州恐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如今,被拼接成恐龙形状的鸭嘴龙骨架成了这个地质公园内神州恐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摄影/刘杰

中国两极穿越,也透过小兴安岭这片森林穿透了时空。

从『东极』出发,一路向西通往北极的途中,伊春是最美的一段。这美因为它总透着一股时间的力量。

伊春是小兴安岭的腹地。

伊春是小兴安岭的腹地。

伊春是小兴安岭的腹地。如今从卫星图上俯瞰伊春,它的城镇像一条埋在森林秘境里的柔美线条。

它不似平原城市那样呈环状扩张,而是沿着公路线发展起来,像鱼骨一样贯穿了整片森林。伊春市区是其中最大的一片,顺着公路往东北,上甘岭区、五营区、汤旺河区等城镇散落分布在公路边。公路四周便是密林,那是它的『鱼肉』。

截至2015年,伊春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4.4%。

如今这片森林成了整个伊春的旅游资源。

如今这片森林成了整个伊春的旅游资源。

▲如今这片森林成了整个伊春的旅游资源。

伊春五营国家级森林公园里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除了红松,这里还有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等上百种针阔叶树种。

除了红松,这里还有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等上百种针阔叶树种。

▲除了红松,这里还有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等上百种针阔叶树种。

这些高纬度上的树种,冷峻挺拔,一排排密布在山中。风起时,像海里的波浪,一层层涌动,只不过这浪不是蓝色的。

比起亚热带、热带常绿的树林,温带的阔叶林性格更多变。

这些高纬度上的树种,冷峻挺拔,一排排密布在山中。

这些高纬度上的树种,冷峻挺拔,一排排密布在山中。

小兴安岭里的秋冬。

小兴安岭里的秋冬。

▲小兴安岭里的秋冬。

每到秋天,阔叶树便开始发黄,枫叶变红,森林里的桦树叶子脱落,衬托出白色的树干,蕨枝枯萎露出灰色……五彩斑斓是北纬47°以北这片森林的颜色。

等到了冬天,冰雪给这里的森林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这里的林海又有了另一种样貌,不似夏天的丰满,秋天的妖娆。却多了份黑龙江在冬天多有的那种冷艳。

4

黑河中俄贸易线上的一颗『明珠』

顺着小兴安岭往西北走,出了密林,便是黑河。

它是这条『两极穿越』路上俄式风情最浓郁的地方。

黑河友谊宫带着俄式的建筑风格。

黑河友谊宫带着俄式的建筑风格。

▲黑河友谊宫带着俄式的建筑风格。

在黑龙江与俄罗斯之间长达2981公里的边境线上,黑河是北线上最醒目的一个城市。

俄罗斯阿穆尔州的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与黑河隔江而望。

俄罗斯阿穆尔州的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与黑河隔江而望。

▲俄罗斯阿穆尔州的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与黑河隔江而望。过了海关,从黑河到对岸只要10来分钟。

黑河,它的旧地名瑷珲因清俄签订的〖瑷珲条约〗而为人所知。瑷珲来自达斡尔族语的音译,翻成汉语它指『可畏』。曾经这里是黑龙江沿线的一大军事重镇。

最早的瑷珲城建于明朝,为了对付元朝的残余势力,永乐皇帝下诏在黑龙江左岸建瑷珲城,它在今天俄罗斯维笑勒伊村一带。到了清朝,瑷珲成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驻地。但由于这地方与内地交往并不便,驻地从黑龙江左岸迁到了右岸,它就在今天黑河爱辉区的位置。

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座城市之间隔江相望,站在黑龙江江边便能看到对面的俄罗斯。 ...

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座城市之间隔江相望,站在黑龙江江边便能看到对面的俄罗斯。 ...

▲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两座城市之间隔江相望,站在黑龙江江边便能看到对面的俄罗斯。

新建的瑷珲城在清代繁荣了起来,这里不仅修了像城隍庙、龙王庙、文庙、魁星阁等庙宇,也有影响深远的商业区。

今天这里仍是中俄边贸交易的重镇。它对岸便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

黑河市场上卖的俄罗斯大青虾。

黑河市场上卖的俄罗斯大青虾。

▲黑河市场上卖的俄罗斯大青虾。

机电、服装、水果等产品从黑河出口到俄罗斯,而大米、玉米、蜂蜜等进口品又经黑河进入到中国。在这个边境小城里,小额贸易不断,它近几年为黑河注入了活力。

黑河美食街上各式各样的糕点。

黑河美食街上各式各样的糕点。

▲黑河美食街上各式各样的糕点。

今年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之间将建横跨阿穆尔河的大桥和索道。其中索道的桥长一公里,每小时可过境人数达2000人,建成后从中国到俄罗斯只需要几分钟。

黑河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

黑河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

▲黑河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摄影/刘杰

跨境贸易的发展,让黑河的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从外地到黑河,一出机场便能体会到这种边贸城市的包容。走在黑河的中央步行街上,商店的招牌会同时标注俄文,有些商贩甚至会直接按当日汇率接受卢布交易。

在黑河江中心看日落,中俄两岸江边的一草一木倒影在水中。

在黑河江中心看日落,中俄两岸江边的一草一木倒影在水中。

▲在黑河江中心看日落,中俄两岸江边的一草一木倒影在水中。

黑河的出租车打表器播完中文后还会用俄语问候乘客。

俄国人魁梧的身影总时不时出现在街道上。生活在这里的俄罗斯人过着边境上的双城生活,有的在中国建立事业,周末便跨江回到河那边的俄罗斯家乡。『两城一家』是当地对这种生活模式的一个形象比喻。

儿童节,黑河七千名中俄『萌妈萌宝』的迎『六一』 嘉年华巡游。

儿童节,黑河七千名中俄『萌妈萌宝』的迎『六一』 嘉年华巡游。

▲ 儿童节,黑河七千名中俄『萌妈萌宝』的迎『六一』 嘉年华巡游。

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更像一座横跨两国的城市,生活是联系双边的纽带。

它既中国,也很全球。

5

漠河

『恭喜你,找到北啦!』

黑河再往西,路过呼玛、塔河,便是中国的最北极,漠河。

龙江第一湾,黑龙江在漠河红旗岭折出的一个Ω形江湾。

龙江第一湾,黑龙江在漠河红旗岭折出的一个Ω形江湾。

▲龙江第一湾,黑龙江在漠河红旗岭折出的一个Ω形江湾。

这里冬季漫长,全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冬天。

北纬53°,这是漠河北极村所在的纬度。

北极村。

北极村。

▲北极村。

这个距离漠河县城北面70多公里的地方是中国最北的地方。夏至前后,这里接近极昼,冬至的漠河白天只有7小时,剩下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黑夜。如果运气好,这里是中国能看到北极光的地方。

『最北』的名声每年为这里吸引着无数游客。

这是中国难得能看见极光的地方。

这是中国难得能看见极光的地方。

▲这是中国难得能看见极光的地方。

从北极村再往北,在中俄界江黑龙江的江边,江水冲积出了一块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的浅滩——乌苏里浅滩。清朝时,这里曾设有边防站,被称作乌苏里。这里是中国的最北点。浅滩边树有一块石碑,上面标记着经纬度——东经123°15′30″,北纬53°33′42″。

来到乌苏里浅滩才算是到了中国最北的那个点上,滩边一块巨石上刻着『恭喜您,找到北啦!』

这是极寒却也是个资源丰富的地方。

这是极寒却也是个资源丰富的地方。

▲这是极寒却也是个资源丰富的地方。

本文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

『地道风物』是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公众号,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立志于『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蔡去 發表於 2025-7-24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两极穿越:从东极抚远到北极漠河的文明地理巡礼》

黑龙江之畔的"两极穿越",实为一场横贯华夏北疆的文明地理巡礼。这条2200公里的边境线,不仅勾勒出国土轮廓,更承载着"天人之际"的古老智慧。

一、东极抚远:寅宾出日的文明仪式
乌苏镇作为"中国东极",其地理意义远超坐标定位。《尚书·尧典》载"寅宾出日"之礼,恰与今日游客观日出形成跨越三千年的呼应。抚远三角洲的冲积地貌,暗合《禹贡》"厥土黑坟"的记载,这片新生沃土实为江河"厚德载物"的当代见证。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国最小镇"的边防哨所与渔乡并存的景象,正是《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生动诠释。

二、小兴安岭:生生之道的生态样本
穿越途中的红松原始林,堪称"道法自然"的活化石。《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片亚洲最大红松林的存在,恰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典范。林中东北虎的濒危处境,则警示着《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的现代意义——人类开发当如《齐民要术》所言"顺天时,量地利",方能使"材木不可胜用"。

三、北极漠河:光曜阴阳的天文之境
漠河白夜现象虽非极昼,却暗合《周髀算经》"日光四极"的古老观测。夏至时分的永昼体验,恰是《黄帝内经》"与天地如一"养生观的现代注脚。此地作为金代"极北边"的历史记忆,更与《辽东志》所载"昼长夜短"的记载一脉相承,构成跨越千年的天文观测连续体。

四、边境线上的文明启示
这条穿越路线实为"华夷之辨"的地理具现:黑龙江作为《尼布楚条约》划定的边界,见证了"协和万邦"的古代外交智慧;而今日中俄边境的和平景象,正是《礼记》"讲信修睦"理想的当代实践。沿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更印证了《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境界。

此程所见,非徒自然奇观,实乃中华文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立体呈现。从东极日出到北极白夜,从三江沃野到原始森林,处处皆可见"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在现代边疆的鲜活延续。所谓"两极",既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认知的维度——在时空交汇处,我们得以重审"中国"二字承载的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全文798字)
梦林轩 發表於 2025-7-25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两极穿越见闻录:从东极抚远到北极漠河的地理人文考》

黑龙江之极地穿越路线,实为一条贯穿华夏北疆的地理人文长廊。笔者观此文所述,不禁想起《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日出扶桑"之景,今于抚远乌苏镇得见其现代诠释。兹就文中所述,略陈管见如下:

一、东极抚远之地理要义
抚远地处东经134°40′,确为华夏疆域最先承露朝阳之地。其"三江交汇"之形胜,暗合《水经注》"众流所汇,必成沃野"之理。乌苏镇之微型建制,恰如《周礼》所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原始聚落形态,堪称现代行政区划中的"人文活化石"。而黑瞎子岛之冲积地貌,正应《禹贡》"厥土黑坟"的记载,其泥沙淤积过程,实为江河造陆之活教材。

二、小兴安岭生态考
文中提及的红松原始林,当属《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所咏之遗韵。此间林木之苍郁,不仅承袭《齐民要术》所载"松柏之后凋"的特性,更维系着东北虎等珍兽的生息。按《礼记·月令》有云:"孟春之月,獭祭鱼,鸿雁来",今观密林生态链,犹见古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智慧。

三、北极漠河天象解
漠河白夜现象,虽非严格意义的极昼,然其"子夜犹明"之景,恰似《汉书·天文志》"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的天象实录。夏至前后,天光徘徊不去的特殊光象,正可印证《周易》"仰观天文,以察时变"的观测传统。当地鄂伦春族"靠老宝"(贮物木架)等民俗遗存,更与《辽史·营卫志》所载契丹"随阳迁徙"的渔猎文化一脉相承。

四、边境人文之思
两极路线沿中俄界江蜿蜒,令人想起《左传》"疆埸之事,慎守其一"的古训。抚远赫哲族鱼皮技艺、漠河采金遗迹等,皆可视作《考工记》"审曲面势"技艺传统的边疆延续。尤其界江两岸"一水分两国"的地理格局,恰是《孙子兵法》"衢地合交"战略要冲的现代体现。

此两极穿越之旅,实为一次跨越地理与历史的巡礼。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的治水记忆,到今日界江航运的汽笛声声;从《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疆域意识,到现代地理测量的精准坐标——这条路线不仅丈量着国土的广袤,更连接着中华文明对边疆认知的古今对话。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