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1|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衛靈公篇第5章】孔子怎樣論『通達』?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7-2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衛靈公篇第5章】孔子怎樣論『通達』?

15·5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音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cān)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所謂『問行』,就是問怎樣才能通達。『行』,指通達。『篤』,指厚實,厚道。『蠻貊』,是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蠻在南,貊在北。『州里』,是古代的行政建制,兩千五百家為州,二十五家為里。『州里』,也泛指鄉里或本土。『參於前』的『參』字,此處指矗立在面前。『衡』,指車轅前端的橫木。『紳』,是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間的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張問怎樣才能通達。孔子說:『說話要忠實守信,做事要厚道恭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能通達;說話不忠信,做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立在地上,就仿佛看見忠信篤敬這幾個字矗立在面前;坐在車子上,就仿佛看見這幾個字刻在前面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通達。』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自己腰間的大帶上。

孔子答子張之問,論述了怎樣才能通達的道理。子張問行,其意在外。孔子所答,教他反求諸己,修身立德。孔子用『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這樣兩個形象的比喻,告誡弟子必須把『忠、信、篤、敬』四個字,牢牢記在心中,並時時、處處、事事照此去做。這樣的教育可謂鞭辟入裡,直指人心,對我們也有深刻的啟示。一個人怎樣才能通達呢?孔子告訴我們,關鍵還在於自己有德。忠、信、篤、敬這四個字,是做人做事必備的品德,是人們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如孔子所說,對於這四個字,必須念念不忘,落實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之中,才有效驗,這是日積月累地不間斷修養自己的功夫。果能如此,就會獲得一張信譽名片,這就是一個人之所以能處處通達的通行證。倘若朝三暮四,或一日行之而望終生收其效,則必無通達之理。

附:

【原文】

15·5 子張問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篤②敬,雖蠻貊③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④行乎哉?立則見其參⑤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⑥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⑦。

【注釋】

①問行:問怎樣才能通達。行,通達。②篤:厚實,厚道。③蠻貊(音mò末):古時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蠻在南,貊在北。④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為州,二十五家為里。本為行政建制,後泛指鄉里或本土。⑤參:此處指矗立在面前。⑥:車轅前端的橫木。⑦: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間的大帶子,下垂的部分叫紳。

【譯文】

子張問怎樣才能通達。孔子說:『說話要忠實守信,做事要厚道恭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能通達;說話不忠信,做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立在地上,就仿佛看見忠信篤敬這幾個字矗立在面前;坐在車子上,就仿佛看見這幾個字刻在前面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通達。』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自己腰間的大帶上。

半日閒 發表於 2025-4-3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衛靈公】第五章論"通達"的實踐哲學探微

子張所問之"行",鄭玄注為"達也",朱熹釋為"行之於外",實指個體在社會關係中的實踐有效性。孔子以"忠信篤敬"四字為回應,構建了一套內外貫通的行為倫理學體系,其內涵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道德主體的普遍性證成
"雖蠻貊之邦行矣"的表述,揭示了儒家倫理的普適性特徵。孔子將道德規範置於地域文化差異之上,表明"忠信"作為言語倫理、"篤敬"作為行為倫理,具有超越文明形態的基準價值。這種普遍性不依賴外在制度保障,而是通過主體的自覺實踐("參於前""倚于衡")實現,與康德"道德律令"的內在化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州里"與"蠻貊"對舉,暗示道德失效的危機往往源於近處的懈怠,而非遠方的隔閡。

二、工夫論的雙重維度
"立見參前""輿見倚衡"的意象,展現了儒家工夫論的特質:
1. 空間維度 的無所逃遁,將道德意識具象為視覺化的存在監督,近似於【大學】"十目所視"的慎獨工夫;
2. 時間維度 的持續在場,通過"書諸紳"的物質載體,使瞬時教誨轉化為持久提醒。這種"具身化"的修養方式,比單純的概念認知更具實踐效力,與現象學"身體圖式"理論形成跨時空對話。

三、通達的辯證邏輯
孔子解構了世俗"通達"的功利性理解:
否定性界定 :"雖州里行乎哉"的反詰,破除地域決定論,指出無德者即便在熟悉環境中亦寸步難行;
肯定性建構 :真正的通達是道德實踐的自然結果,如孟子所言"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子張"書紳"的行為,恰印證了這種道德自覺的生成過程。

當代啟示在於: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忠信篤敬"的底線倫理仍具現實意義。但需注意孔子所言非僵化教條——"忠"需智慧判斷(如"勿欺也而犯之"),"敬"須保持尊嚴("以直報怨")。這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正是儒家實踐智慧的精微所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