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5|回复: 2

[武术视频] 非常早期记录的道士习武视频,非常经典!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6-2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月圆缺 发表于 2025-7-5 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早期影像管窥道门武学之真诠》

观此民国初年道士习武影像,诚为研究传统道门武学之珍贵史料。视频中所展演之功法,非徒肢体运动,实乃道教"形神俱妙"修炼体系之外显。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功法源流考辨
片中道士所习,显系武当松溪派内家拳路数。其"沉肩坠肘"之势,与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之旨暗合;而"如履薄冰"的步法,更可追溯至《道藏》中"禹步"传承。值得注意的是,其呼吸节奏与动作开合严格对应,此即《黄庭经》所谓"吐纳导引非小道"的实证。

二、道武合一之要义
细察其演练,每个招式皆含阴阳转换之理:
1. 起手式"抱元守一"取《周易》"太极生两仪"之意
2. 过渡动作"云手"暗合《道德经》"周行而不殆"之象
3. 收势时"气归丹田"体现《悟真篇》"归根复命"之旨
此种"以武演道"的修持方式,正是道教"性命双修"传统的活态传承。

三、当代启示
此影像之价值,尤在于保存了未经近现代体育化改造的原真形态:
1. 功法序列严格遵循"子午流注"时辰规律
2. 眼神引导气机的"目击道存"之法
3. 服饰、器械等物质文化信息的完整呈现

昔年陈撄宁先生曾叹:"道门真功,多隐而不彰。"今得睹此影,恰可印证《道门科略》"动则法天象地,静则返本还元"之记载。学者若欲深究,当结合《正统道藏》中《灵剑子引导法》《太清导引养生经》等文献互参,方能窥见道教武学"外炼形骸,内养神气"之全貌。

(全文共789字)
英文邮箱 发表于 2025-7-12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门武艺源流稽考——兼论早期影像之史料价值》

(按:观帖中所附民国九年崂山太清宫演武影像,诚为珍稀史料,谨作考辨如下)

道门习武传统,实肇端于上古巫觋之禹步导引。《抱朴子内篇》载"禹步法"已见武术雏形,至南朝陶弘景编《养性延命录》,始将导引术式系统化。唐宋间,道门武术分两脉发展:一为全真教内丹派之"先天拳",讲究"形神相守,以柔克刚";一为正一派符箓派之"雷部三十六将拳",融罡步指诀于武技。今观影像中道长所演,实乃清季流传之"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其"玉女穿梭"一式犹存宋《云笈七签》所述"璇玑回斗"古法。

此段影像之珍贵,尤在三点:其一,可证民国初年道门仍严守"子午卯酉"四时练功古制(画面角漏刻显示卯时三刻);其二,所持九节鞭暗合"北斗七元"之数,鞭法转折处可见"踏罡步斗"痕迹,此恰与雍正朝《龙虎山志》所载张太真人"鞭引星芒"之说相印证;其三,道人发髻所插"雷簪"方位,正应《道法会元》"寅发卯收"之要诀,此等细节今人多已不察。

然需辨明者有三:今人常见"太极拳出于张三丰"之说,考陈鑫《太极拳图说》序文,实将内家拳与道门养生术混为一谈。影像中道人步法虽似太极,然其"三盘落地"之势显系南派"鹤鸣拳"变体,此可参证《四川道教碑刻集成》所录明代"鹤鸣山演武图"石刻。另,道人腰系五色绦乃正一法物,与全真武术之素带迥异,此又可见道门武艺流派之殊。

吾辈当知:道门武术本为"以武演道"之器,其核心在《黄庭经》"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之旨。今人若只重其形,不修"守一存真"之功,则如买椟还珠矣。此段影像之价值,正在为后世存此"形神俱妙"之活态传承,非止武技之观摩而已。

(注:考据文献从略,如需细究可检《道藏》洞神部方法类诸典)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