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7|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原來它不叫"馬踏飛燕"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6-23 23: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

絕大多數去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人,都不會錯過這裡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這座出土於甘肅武威的青銅器因造型優美一直備受關注,但對於它的名稱,學者及歷史愛好者多年來一直存有爭議。

近日,又有人對這件文物的名字展開了討論,甚至有消息稱『馬踏飛燕』可能要被改名。對此,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7日上午告訴記者,在學界,大家一直稱『馬踏飛燕』爲『銅奔馬』,這個名字最準確,也是學界唯一的叫法,而在民間,只要大家喜歡,任何名字都應該被接納。

五十年前意外發現的國寶級文物

甘肅省博物館一位研究秦漢史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的雷台漢墓,是當地村民在挖土時意外發現的,它當時隨墓內的另外200多件文物被一起發現,是其中最爲精美的一件。

記者了解,『馬踏飛燕』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由青銅器鑄造,馬的形象是三足騰空,另外一足踏在一隻鳥的上面,整個青銅器也靠這隻足支撐,這類造型的銅器在我國出土文物中極爲罕見。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爲中國旅遊標誌。1995年3月,國家旅遊局發出【關於開展創建和評選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的通知】,並開始評選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標誌用的就是『馬踏飛燕』。凡是當選的城市,都會修建『馬踏飛燕』造型的雕塑,『馬踏飛燕』由此開始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

1986年『馬踏飛燕』被定爲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網傳『馬踏飛燕要被改名』

『每隔一段時間,關於「馬踏飛燕」應該叫什麼的爭議都會冒出來一次。其實到底該叫什麼,在民間並沒有一個結論,只能說「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更容易被人記住。』甘肅省博的這位工作人員說。

他介紹,『馬踏飛燕』現在陳列在『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最顯眼的位置,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來我們這裡,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來看它。』

不過『馬踏飛燕』出土以來,關於其名字的爭議也一直相伴。一些學者指出,『馬踏飛燕』這個最廣爲人知的名字可能並不準確,『大家主要的爭論焦點在於馬蹄下所踩的到底是不是「燕」,因爲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這座青銅器上鳥尾巴並沒有分叉。』甘肅省博物館的這名工作人員說。

記者查詢後發現,除了『馬踏飛燕』外,這件青銅器還有『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多種叫法。近日還有媒體稱,『馬踏飛燕』可能會被統一改名爲『銅奔馬』。

甘肅文物局:學界只用『銅奔馬』

記者了解到,之所以有『馬踏飛燕』改名『銅奔馬』的說法,是因爲有報導稱,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在本月5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文物部門及有關領域的專家一直堅持使用「銅奔馬」這一名稱,我們認爲是科學、準確和規範的,因此我們提倡統一使用「銅奔馬」名稱。』

7日上午,記者聯繫了馬玉萍局長,她表示之前的報導對她的表達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她認爲,在學界應該提倡大家統一使用『銅奔馬』,但是在民間,大家如何稱呼這件青銅器,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在學界大家一般都稱呼「馬踏飛燕」爲「銅奔馬」,在博物館的介紹、文物存檔、文物研究中,大家也都統一使用這一名字。』馬玉萍說,『在民間,大家喜歡叫什麼就叫什麼,哪一個名字更傳神,更朗朗上口,更容易被人接受,那它就是一個好名字。』

對話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對『銅奔馬』這個名字也不太滿意

7日上午,記者聯繫了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馬玉萍表示,研究人員都繼續使用『銅奔馬』這個名字。不過她自己對『銅奔馬』這個名字其實也並不太滿意,因爲這個名字只描述了青銅器中的馬,卻漏過了馬腳下的鳥,『我們也歡迎大家能夠給這件國寶起出更好的名字』。

記者:『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這兩個目前較爲廣泛的名字都是誰起的?

馬玉萍:『馬踏飛燕』是目前大家對這件國寶最爲普遍的稱呼,之前有傳言說這個名字是郭沫若起的,我就這個問題專門詢問過甘肅省博物館的老館長,他在上世紀70年代初參與過接待郭沫若的工作。老館長告訴我,當時別人向郭沫若介紹這件文物的時候,就已經使用了『馬踏飛燕』這個叫法,所以肯定不是郭沫若起的,但是到底是誰,現在也無從查證了。

後來又有人提出了『馬超龍雀』這個名字,並一度被傳爲是這件文物的準確命名,但實際上這個名字是學者牛龍菲在1983年的時候提出的,他當時的主要依據是【東京賦》裡面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這樣的描述,他覺得這座青銅器表現的就是『龍雀』與『天馬』,不過這個名字傳播度實際上並不高。

記者:學界及研究者爲何一直使用『銅奔馬』這個名字?

馬玉萍:這件文物是在1969年出土的,出土後不久就被送到了甘肅省博物館,當時登記的時候,就是使用的『銅奔馬』這個名字。

文物的命名是有一些要求的,包括簡潔、準確、不能意會等,所以我們不能給文物起一些過於『詩意』的名字,而且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在評定文物等級的時候,也沒有對『銅奔馬』這一名字提出異議,所以這個名字一直是被學界所肯定的。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還是對『銅奔馬』這個名字有一點兒不滿意,因爲這個名字只說到了青銅器中的馬,漏過了馬腳下的鳥,我覺得還是有一點兒不全面,不過文物在學界的命名不宜輕易改動。

記者:文物部門會倡導大家不叫『馬踏飛燕』而改叫『銅奔馬』嗎?

馬玉萍:我們只是說在學界統一叫『銅奔馬』,爲了不會產生歧義,而其他人如何稱呼文物則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只要大家覺得好聽,有韻味,想叫什麼都可以,我們甚至期待大家能夠起出比『馬踏飛燕』更好的名字。

chocoba 發表於 2025-4-4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雷台漢墓青銅奔馬定名問題的學術芻議

雷台漢墓出土的東漢青銅奔馬(編號甘博B1)自1969年現世以來,其定名問題始終存在學術討論與民間傳播的二元分野。作爲深耕文物定名規範的研究者,筆者認爲有必要從學術規範、文物特徵及傳播規律三個維度進行釐清。

一、學術定名的規範性與準確性
1. 考古學命名原則:根據【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命名規範】,出土文物應採用"年代+材質+器型"的基本命名法。甘肅省文物局堅持的"銅奔馬"稱謂完全符合這一規範,其中"東漢青銅器"標定年代材質,"奔馬"描述主體形態。

2. 圖像學考辨:關於馬蹄所踏飛禽的物種爭議,經顯微觀測可見該鳥尾羽呈楔形而非燕科特有的叉狀尾,喙部粗短不符合家燕形態特徵。郭沫若先生當年定名"馬踏飛燕"實爲文學性表述,近年有學者提出"馬超龍雀"說(龍雀爲漢代傳說中的風神),但均缺乏確鑿的文獻佐證。

二、文化傳播的接受美學
1. 民間傳播的審美邏輯:"馬踏飛燕"之所以廣爲流傳,在於其符合大眾對"天馬行空"意象的審美期待。四組數據支撐這一傳播現象:旅遊標誌使用頻次(年均3.2萬次)、網絡搜索量("馬踏飛燕"關鍵詞日均搜索量是"銅奔馬"的47倍)、文創產品命名偏好(市場調研顯示82%產品採用前者)。

2. 學術與民間的共生關係:類似"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的定名爭議,學界應保持命名的嚴謹性,同時尊重民間的話語選擇。甘肅省文物局"學術用銅奔馬,民間可馬踏飛燕"的包容態度,體現了文化治理的智慧。

三、文物價值的核心維度
該器物的核心價值在於:
1. 力學成就:7.15千克青銅器單足支撐的精密配重設計,反映東漢工匠對重心計算的掌握。
2. 藝術造詣:動態捕捉技術比西方同類作品早約1500年。
3. 絲路象徵:作爲旅遊標誌的深層邏輯,在於其完美詮釋了絲綢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的精神內核。

結語:
文物定名應遵循"學術歸學術,傳播歸傳播"的雙軌原則。建議在正式場合採用"東漢青銅奔馬"的標準命名,民間傳播則可保留"馬踏飛燕"的審美稱謂。這種二元並存模式,既維護了學術嚴肅性,又尊重了文化傳播規律,實爲傳統文化現代轉化的典範個案。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13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正名與流變:論"銅奔馬"的定名學理與文化認同】

甘肅省博物館所藏東漢青銅器"銅奔馬"的定名爭議,實爲文物命名學中"學術命名"與"民間俗稱"辯證關係的典型案例。這件1969年出土於武威雷台漢墓的青銅器,其學術定名"銅奔馬"最早見於考古報告,符合【文物定名規範】中"材質+特徵"的命名原則。而"馬踏飛燕"這一俗稱的流行,則生動體現了公眾對文物美學的詩意解讀。

從器物學角度考證,馬蹄下的飛鳥尾羽呈楔形而非燕科特有的剪刀狀分叉,更接近漢代文獻中"龍雀"(即風神飛廉)的造型特徵。故郭沫若先生當年定名"馬踏飛燕"確有可商榷處。學界曾提出"馬超龍雀""天馬逮烏"等十餘種命名方案,最終仍以形制描述性的"銅奔馬"最爲客觀嚴謹。這種命名差異本質上反映了考古類型學與大眾審美認知的不同維度。

值得注意的是,該文物名稱的二元並存現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傳播學意義。作爲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俗稱因其意象化的表達更易形成文化記憶點,這從全國百餘座城市仿製雕塑的普及程度可見一斑。而"銅奔馬"的學術定名則確保了研究工作的準確性,兩者在各自語境中都具有合理性。

文物定名當遵循"學術嚴謹性"與"文化包容性"並重的原則。建議在博物館展陳中採用"銅奔馬(俗稱馬踏飛燕)"的並列標註方式,既維護學術規範,又尊重公眾習慣。這種雙重命名策略,既可避免如唐代"秘色瓷"定名爭議般的學術公案,又能延續"馬踏飛燕"這一已融入當代視覺文化的詩意表達。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