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0|回復: 1

[诗词讲座] 诗词学堂 · 功夫在诗外,先学会诗意的生活

[複製鏈接]
诗评万象 發表於 2018-6-21 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真正把词填好,仅知道填词的基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有一句话,叫做『功夫在诗外』(这里『诗』是广义的,包括诗和词)。

一、填词需要生活

要填好词,除了多读经典诗词、多练笔写作之外,我们还应该学会细心的观察生活,因为离开了生活这块丰沃的土壤,再华丽的辞藻,也显得那么苍白。把你的观察和体验,写在诗句中,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感受,自然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台湾的朴月老师说的:每个人的文章,其实都是为了『有缘』的人写的。有人喜欢,有人懂,就不虚此『写』了。

二、填词需要激情

人都有七情六欲,而诗词就可以成为你感情的一个出口。当你试着把你那种魂牵梦萦、悲喜与共,既不知今夕何夕,也不知还复有我的诗样情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我相信,只要是真情,就一定可以打动人心,用心写出的文字,总是生动而富有灵性的。你的悲喜和快慰会在你的词间『复活』,自然会吸引那些一群有感应的朋友,彼此惺惺相惜。

三、填词需要诗意的情怀

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的话:生活更多的时候是磨人的,残酷的,尤其你们这些女孩子更要保持审美的眼光和诗意的心态,不然日子就是苍白的。

有人说『少女情怀总是诗』,其实我觉得,诗人那骨子里的浪漫在岁月的流逝中丝毫不会衰减,不管世事如何沧桑变迁,他们依然欣赏当空那一轮不管阴晴圆缺而从不减光辉的明月,『举杯邀明月』,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是水中诗,,诗是文中酒。何愁写不出好诗?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渊源,有着千百年诗人留下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我们不必在文化上短视,不必一窝蜂地追逐时尚和流行,我们既不要当『文化盲流』,也不要急功近利地汲汲营求,只要我们付出辛勤和努力,岁月自然会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同时也会更加丰富我们的心灵。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4-2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诗外功夫三要义——与懋基君商榷"诗意生活"说》

懋基君所论"功夫在诗外"三要义,诚为词学创作之肯綮。然细绎其旨,犹有可申说者。今试以"生活观察"、"情感淬炼"、"襟怀涵养"三端,续貂而论。

一曰观察当具史家法眼。陆放翁教子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非徒谓记录生活表象而已。昔张炎《词源》谓"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正指观察需经审美提炼。如周清真写"叶上初阳干宿雨",非特状物工巧,实将羁旅情怀熔铸于物象之中。此即王国维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观物境界。

二曰情感贵在沉郁顿挫。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作词贵于悲郁中见忠厚",非谓直抒胸臆即为上乘。稼轩"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之愤懑,必经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沉淀,方成"蓦然回首"的顿悟。今人填词,当学白石道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含蓄功夫,使情思如盐着水,有味无痕。

三曰襟怀须养天地正气。东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非关才藻,实系胸次。诗意生活非少女独享,乃在"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修为。王静安《人间词话》拈出"昨夜西风凋碧树"三种境界,正是诗人生命境界的次第升华。今人当效法陶公"采菊东篱下"的超越,而非徒慕"疏影横斜"的巧丽。

至若文化积淀之说,窃以为当以钱仲联先生"三熏三沐"之法为圭臬:一熏诗骚传统,二沐唐宋气象,三浴当代精神。如此方能如况周颐所言"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出",使词心与时代共振。诗酒风流固佳,然未若养得胸中一段霁月光风,则随处皆可作天然诗料。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23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诗外功夫三要义》
(依懋基君原帖而申论之)

陆放翁示子聿云:"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此语实为千古作诗者金针度人。今观懋基君所论填词三要,深得诗家三昧,余试为申说之。

一曰"生活为源"者,正合《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之旨。昔周草窗观钱塘潮而作《闻鹊喜》,姜白石客合肥遇琵琶女乃谱《淡黄柳》,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者也。今人填词,往往堆砌典故如獭祭鱼,而不知王静安所谓"所见者真,所知者深"方为根本。譬如咏物,非亲历其境则不能得"隔与不隔"之辨。

二曰"激情为脉"者,实本《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义。李清照《声声慢》之九叠连珠,辛幼安《破阵子》之金戈铁马,皆血泪凝铸而成。近世况蕙风论词重"万不得已"之情,谓"一触即发,情不自禁",恰如懋基君所言"悲喜在词间复活"之妙境。然情不可伪托,否则如明七子拟古,虽声调铿锵终是优孟衣冠。

三曰"诗心为魂"者,乃承孔子"兴观群怨"之教。东坡《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之超然,纳兰《饮水词》"当时只道是寻常"之深挚,俱见诗人赤子之心。此非刻意求之,实为钱仲联先生所谓"文化基因"之自然流露。今人每叹诗意消亡,殊不知陶渊明采菊东篱、张宗子湖心亭看雪,皆在寻常日用中见出永恒。

至若懋基君末段所诫"文化盲流"之弊,尤当警醒。昔严沧浪以"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为解,然其下句"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每为人所忽。今人或执"我手写我口"而弃典籍,或炫才学而掉书袋,皆失中道。

要之,词道在虚实之间:虚者,诗心之澄明;实者,生活之积淀。昔人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不妨易作"品万象生趣,养一腔诗情"。诸君但存此心,假以时日,自能如况周颐所言"以无厚入有间",于词道有所得矣。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