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9|回復: 2

[講古] 蕭何月下追韓信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6-19 10: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受刺激的韓信,下定決心,離開家鄉,外出闖蕩。

恰好此時,項梁的軍隊,路過淮陰,渡淮河北上。韓信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就加入了項梁的軍隊。但是並沒有受到項梁的重視。

後來項梁戰死,項羽做了大將軍,韓信又成了項羽的手下。

韓信曾經多次給項羽提出過建議,但是都沒有被採納。韓信在項羽賬下,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執戟郎,也就是站在項羽的大帳前,拿著大戟,站崗執勤的保安而已。

心高氣傲的韓信,見項羽如此不重視自己,萌生去意。他聽說劉邦為人謙恭和藹,禮賢下士,就準備投奔劉邦,希望能在劉邦麾下,得到認可。

此時的劉邦,已經被封為漢王,帶著自己的三萬人馬,去蜀中了。

韓信悄悄離開項羽的軍隊,孤身進入蜀中,投奔劉邦。

項羽的眼裡,根本沒有韓信這一號人物,所以,韓信的離去,在楚軍中,絲毫沒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不過,可憐的韓信,剛剛投奔劉邦的時候,也沒引起劉邦的絲毫在意。不過比在項羽手下強點,開始時當了個管倉庫的小官,後來提升為治粟都尉,就是管理軍糧之類的一個官員。

雖然如此,但是和韓信的雄心壯志比起來,還是天地之差。

不過,好在韓信認識了劉邦手下的丞相,蕭何。和韓信幾番交談之後,蕭何大驚于韓信的才能,急忙向漢王劉邦推薦。但是心煩意亂的劉邦並沒有心思考慮什麼韓信的事情,現在的劉邦,正煩著呢。

劉邦煩躁,是因為自從進入蜀中之後,自己手下的將領、士卒,就不斷的有人逃跑。

包括劉邦在內,這些人都是心不甘情不願來蜀中的,基本上是抱著充軍發配的怨念來的。到達之後,劉邦又沒及時拿出什麼有效的措施安撫軍心,所以,就不斷有人逃離軍隊,悄悄離開,甚至包括一些將領,也是如此。

眼見軍心渙散,劉邦是心急如焚,哪有心思管什麼韓信不韓信,寒心不寒心的?

韓信眼見蕭何的重視,重新有了盼頭。可惜,漢王不重視,蕭何也白搭。這下,徹底寒心了。既然你不重視我,那我走就是了。韓信就不信,天下之大,就沒有一個賢名的君主,能賞識自己的才能?

這一天,漢王劉邦突然接到手下稟報,丞相蕭何也逃跑了。劉邦一聽,如五雷轟頂,既憤怒、失望,又傷心、驚慌。連蕭何都離自己而去,自己這下算徹底完了。要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刻,本來就人心不穩,一國丞相率先逃亡,接下來,指不定多少人逃離呢?

好在過了一兩天,蕭何又回來了。

劉邦聽說,又高興又生氣,沖著蕭何發脾氣:『為什麼連你也要離我而去?』蕭何莫名其妙:『我沒逃跑啊?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你去追誰?』『韓信。』

原來,寒心的韓信不想繼續在劉邦這裡耗費時間,選擇了逃跑。不過,韓信感激蕭何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感覺就這麼一聲不吭的離開,對不起蕭何,就給蕭何留了一封信。

蕭何得知消息,大驚失色,顧不上和劉邦說明,打馬揚鞭,隨後緊追不捨。一直追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終於追上了韓信。

蕭何苦勸韓信留下。韓信無奈的表示,自己也不想這麼離開,但是漢王劉邦不用自己啊。

蕭何最後咬著牙表示,請韓信跟隨自己回去。自己一定力勸漢王重用韓信。如果這次劉邦還是不聽,那麼蕭何願意和韓信一起離開。

這裡的蕭何也是豁出去了。蕭何本來就認為,劉邦能否成就大事,關鍵就在韓信身上,如果劉邦死活不用韓信,那就說明最終成不了什麼大事,自己離開也就離開了。

聽到蕭何說是追韓信,劉邦奇怪了:『逃跑的人那麼多,光將領都有幾十位,也沒見你去追,為什麼韓信跑了,你就這麼著急的去追?你不是在撒謊騙我吧?』

蕭何鄭重其事的對劉邦說:『那是因為那些人都是無足輕重的普通將領,如果需要,隨便就能得到。但是韓信不同,乃是天下無雙的國士,普天下再找不出第二個來。如果漢王您只想做這個漢中王,那麼有沒有韓信無所謂;如果您要想與項羽爭奪天下的話,那麼,就必須重用韓信。除了韓信,別人誰也做不到。』

劉邦當然想打出去,這個倒楣的蜀中,劉邦一天都不想多待。

無可奈何之下,劉邦不得不慎重考慮蕭何的建議。

天噬眼泪 發表於 2025-7-3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蕭何月下追韓信之歷史深意與人才觀》

漢初名臣際遇,實為中國政治文化中"知遇之恩"的典範。蕭何月下追韓信一事,載於《史記·淮陰侯列傳》,其事雖簡,其義至深,今試析其三重歷史意蘊:

一、楚漢人才制度之殊異
項羽帳下,韓信止為執戟郎,此非才不堪用,實乃項氏"任人唯親"之弊。《項羽本紀》載其"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此與劉邦"將將之道"形成鮮明對比。蕭何能識韓信於微末,恰體現漢初"因能授官"的理性政治傳統。太史公曰:"漢興,蕭何為功人第一",正謂其知人之明。

二、蕭何之舉的雙重政治智慧
蕭何夜追韓信,非獨為國求才,實含深層政治考量。當時漢軍"將士亡者數十人",蕭何以丞相之尊親追一都尉,此非常之舉具有強烈象徵意義:既安撫軍心,亦向劉邦示範"禮賢"之道。明代思想家李贄評此"一追而定漢家四百年基業",可謂的論。

三、歷史轉折中的個人抉擇
韓信兩度去就,折射亂世士人的典型困境。其初離項羽,屬"良禽擇木";再離劉邦,則是"士不遇"的悲憤。蕭何追回韓信後,劉邦齋戒設壇拜將,完成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臣相遇"儀式。此中可見:真正的人才政治,需要識才者(蕭何)、用才者(劉邦)與才士(韓信)三方的歷史性契合。

今人讀此典故,當知人才之貴不在於"追"的形式,而在於建立"使士不寒心"的制度。韓信後來雖遭誅戮,然蕭何月下相追之舉,已為中華文化樹立"尊賢尚功"的永恒範式。司馬光《資治通鑑》論此曰:"國以人興,政以才治",誠千古不易之理也。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7-14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历史意义与人才观》

(按:本文谨依《史记·淮阴侯列传》为经,参以《汉书》为纬,考镜源流,发微抉隐)

韩信之出走,实为楚汉之际人才流动之典型个案。太史公述其"数与萧何语,何奇之",然汉王"以为治粟都尉,未之奇也",此中关节,颇可玩味。考韩信初投项梁,继事项羽,终奔刘邦,三易其主而不遇,非独时运不济,实乃战国遗风与新兴政权人才机制冲突之体现。

细按史籍,韩信在楚军"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此非项氏轻士,实因项羽"暗噁叱咤,千人皆废"的霸者气质与韩信"多多益善"的兵家思维存在根本抵牾。及至转投汉营,刘邦"方怒,如失左右手"的记载,恰暴露草创期政权在人才甄别上的粗疏。萧何独具慧眼,正因其"为丞督事"的行政视角,能洞察韩信"国士无双"的将帅之才。

月下追贤之举,实开汉代"察举征辟"制度之先声。萧何"不及以闻,自追之"的非常之举,暗合《周易》"见几而作"之理。其夜驰百里的执着,非独为追回韩信,更是为刘邦集团确立"千金市骨"的用人典范。故刘邦拜将时"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的郑重仪式,实为对人才价值的重新确认。

此事对当代之启示有三:其一,大才往往"其貌不扬",若刘邦初期之轻视,几失擎天玉柱;其二,识人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萧何的行政眼光恰补刘邦军事判断之不足;其三,留才机制贵在及时响应,若非萧何当机立断,楚汉相争或另有一番局面。

(结语)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然观萧何追信之事,恰见秦汉之际人才与机遇的微妙关系。一追一留之间,非惟改变个人命运,实乃扭转天下格局之关键手笔。后之览者,当深思而慎取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