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1|回復: 1

[医药临床] 调补阴阳治消渴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6-16 14: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常某,女,54岁,2017年8月22日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于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片』等药物控制血糖,饮食运动无规律,血糖监测不及时,上述症状时轻时重。1年前患者因血糖升高导致昏迷,于某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不佳。2周前患者自行增加胰岛素剂量,血糖仍控制不佳。刻见:精神差,口干渴、多饮,消瘦,怕热汗出,盗汗,偶有头晕、头痛,双目视物模糊,右眼较甚,时有胸闷,气短,双下肢凉麻,泡沫尿,夜尿3~4次;大便干,2日1行。近期体重下降6千克。双下肢轻度浮肿。

诊断:消渴(阴阳俱虚血瘀)。

治则:滋阴助阳,补肾化瘀。

方药:肾气丸加减:制附子6g(先煎),桂枝12g,干地黄30g,生山药15g,制山萸肉15g,泽泻10g,茯苓20g,牡丹皮10g,肉苁蓉30g,火麻仁30g,怀牛膝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诸症好转,仍有头晕头痛,舌质淡暗,加地龙、全蝎,活血通络。

用药3天临床症状减轻,用药6天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相关指标好转。

医案分析

患者中年女性,〖内经〗所云:『年四十而肾气自半。』消渴日久,耗伤肾精,津液亏虚,虚火内生,故见怕热汗出,或有盗汗,大便干等阴虚症表现。久病阴损及阳,导致肾气不足,气虚津不上承故见口干渴、多饮,脑窍失养,故见头晕、头痛;肾阳虚则水气不化而致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故见双下肢肿,水谷精微随水湿外漏,故见泡沫尿;〖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温煦失司,阳气虚运血无力,血行滞缓,久则成瘀,肢体经络失养,故见双下肢凉麻,瘀血痹阻心脉,心脉不通,故见胸闷气短。据舌脉,本病辨证为阴阳俱虚血瘀证。

用法要旨

微火助阳,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本方在肾气丸基础上加肉苁蓉、火麻仁,温肾益精,暖腰润肠,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患者久病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两虚肾为水火之脏,内寄命门之火,为元阳之根本。治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景岳全书)』。方中附子、桂枝、肉苁蓉温肾助阳,熟地、山药、山萸肉、牛膝滋阴益肾,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义,〖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阳中求因,阴中求阳,阴阳互根互用。

补而不滞,活中寓养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方中大量补益药,配伍少量活血药,使全方补益不留瘀,活血不伤正,丹皮苦辛而寒,擅入血分,牛膝苦酸而甘,引药下行,合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三药补中有泻,俾邪去而补药得力,为制诸阴药可能助湿碍邪之虞。患者头晕、头痛,『不通则痛』,结合舌质暗,考虑患者瘀血阻窍,予加用地龙、全蝎活动通络之品后患者症状缓解,则体现了『通则不痛』之原理。(庞国明 姚沛雨 刘静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随缘 發表於 2025-4-4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肾气丸加减治疗消渴阴阳俱虚血瘀证医案阐微》

本案为消渴病久及肾、阴阳两虚兼血瘀之典型证候,其辨治思路深合《内经》"阳化气,阴成形"之旨。患者病延六载,始则阴虚燥热,继则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两虚而兼瘀浊内停,其病机演变印证了张景岳"阴阳互根"理论。今就本案理法方药析之如下:

一、病机三层析微
1. 阴虚之本:肾精亏耗则津不上承,故见口干多饮;虚火内扰则怕热盗汗,此即《素问·逆调论》"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之象。
2. 阳虚之变:命门火衰则水气不化,故见下肢浮肿、夜尿频多;阳不化气则精微下泄,形成泡沫尿,此与《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机理相通。
3. 血瘀之标:阳虚寒凝致络脉瘀阻,故见下肢凉麻;瘀阻清窍则头晕目眩,恰如《血证论》所言:"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

二、组方四大要义
1. 阴阳双补:方以肾气丸为底,取附子、桂枝"少火生气"(《内经》),配地黄、山萸"阴中求阳",暗合张介宾"阴阳相济"之法。尤妙在附子仅用6克,正合李东垣"补火当慎"之诫。
2. 补泻兼施:泽泻、茯苓利水而不伤阴,牡丹皮清虚热而不伐阳,深得仲景制方"三补三泻"之妙。
3. 精血同调:肉苁蓉配牛膝,既温肾阳又通经隧,佐火麻仁润肠通腑,体现叶天士"通补奇经"思想。
4. 动静结合:后加地龙、全蝎虫类药,取"血行风自灭"之意,与静药相伍,彰显周学海"欲其静中有动"之旨。

三、转机关键剖析
1. 药量比例:补阴药总量达60克,补阳药仅18克,比例恰为3:1,正应"阳生阴长"之机。
2. 煎服法度:附子先煎去毒,汤剂温服助阳,皆遵《伤寒论》"随证施治"之训。
3. 症药对应:下肢凉麻用牛膝引药下行,视物模糊留山萸补肝明目,体现"药物归经"理论。

此案启示:治消渴久病当遵"久病及肾"规律,把握"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原则。尤需注意阳虚证候往往隐于阴虚表象之下,如本案虽见怕热汗出,然下肢凉麻、夜尿频多实为阳虚真象。临证当以舌脉为凭,本案舌淡暗恰为阴阳两虚之铁证。现代医学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与此证型颇多吻合,可资互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