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9|回覆: 2

[醫藥臨床] 京萬紅治爛嘴角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15 22: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成藥京萬紅軟膏有活血解毒、消腫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症狀輕的口角炎患者,只要在裂口處先用碘伏消毒,然後再塗京萬紅軟膏,1~2次便可消除疼痛症狀,使裂口癒合。嚴重者出現瘡瘍腫痛,創面潰爛時,可在口服消炎藥物的基礎上,塗京萬紅軟膏,每天2~3次,一般裂口可在2~3天內癒合。(魏中意)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馬而 發表於 2025-4-13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京萬紅軟膏對口角炎之療效及使用法度】

京萬紅軟膏乃中醫外治之良方,其組方承襲"活血解毒、消腫生肌"之旨,於口角炎(俗稱"爛嘴角")一症確有奇效。考其藥理,實合【黃帝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訓,今就其應用法度析之如次。

一、藥性機理探微
此膏以地榆、當歸、冰片等藥配伍,暗合"君臣佐使"之道。地榆爲君,性涼味苦,【本草綱目】謂其"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當歸爲臣,活血養血,佐以冰片通竅散郁,共奏"去腐生肌"之功。現代醫學研究亦證實,其能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上皮細胞再生,此即【外科正宗】"腐肉不去則新肉不生"之實踐。

二、辨證施治要訣
1. 輕症療法
症見口角皸裂、微腫疼痛者,當先以碘伏潔創(此乃中西合參之法),繼薄塗藥膏。昔【醫宗金鑒】云:"外瘍初起,貴在速消",每日1-2次,多可應手而效。蓋因藥力直透腠理,使"營衛調和而瘡自斂"。

2. 重症調攝
若見瘡面潰爛、滲液纏綿者,此屬【外科心法】所稱"濕熱蘊毒"之候。當遵"內外合治"之則:內服清熱解毒劑(如五味消毒飲加減),外敷京萬紅每日2-3次。昔張山雷【瘍科綱要】有言:"外敷之藥,必借內托之力",二者相得益彰,可期三日見功。

三、施用禁忌明辨
1. 創面深廣或伴發熱者,當急就醫,勿拘外治。
2. 膏中冰片辛竄,幼兒及過敏體質者宜先試於臂內側。
3. 用藥期間忌食辛辣發物,免礙藥效,【食療本草】所謂"瘡家忌口"即此義也。

結語
京萬紅之效,實乃中醫"異病同治"思想之體現。然今人用藥,常犯"見病即投"之弊。須謹記【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凡症候疑似者,必咨於專業醫師。醫道精微,豈可率爾操觚?慎之!慎之!

(按:本文所述治法,皆需經執業中醫師四診合參後施用。)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8-1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京萬紅軟膏療口角炎之理法辨用】
(依【黃帝內經】"謹守病機"之訓,析方藥施用之道)

按:口角炎一症,古稱"口吻瘡",【諸病源候論】謂其"由脾胃有熱,沖發於上"所致。今觀魏氏所述京萬紅軟膏之效,實暗合傳統醫學"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學術思想。然用藥如用兵,當明其理而慎其用。

一、藥性機理探微
京萬紅組方含地榆、當歸、冰片等,正合【本草綱目】"地榆主除惡肉,當歸和血生肌,冰片通諸竅散鬱火"之論。其"活血解毒"之功,實承【外科正宗】"腐不去則新肉不生"之旨。現代醫學所謂"促進創面癒合"者,恰與古人"去腐生肌"之說相印證。然需知此藥性偏辛溫,若見舌紅苔黃、口臭便秘之實熱證,當佐以黃連解毒湯類方劑內服,方合"標本兼顧"之道。

二、施用之法度
文中"碘伏消毒後外塗"之法,乃中西合參之善舉。然【醫宗金鑒】強調:"外瘍之治,首辨陰陽。"輕症單用外敷固可,若見創面晦暗、滲液清稀之陰證,則需配伍附子理中湯溫運脾陽。至若"每日2-3次"之頻度,實本於【外科精義】"藥氣相繼爲佳"的敷貼原則。

三、辨證施用之忌宜
1. 忌:嬰幼兒肌膚嬌嫩,當稀釋後薄塗;糖尿病患者創面難愈,需配合益氣養陰內治
2.宜:創傷性裂口屬氣血瘀滯者最效,若見真菌性口角炎(白屑堆積),則須伍用苦參、黃柏等燥濕之品

四、古今治法參證
【聖濟總錄】載"黃柏膏"療口瘡,與今法異曲同工。然古人更重"飲食有節"的調養,如【飲膳正要】強調"忌食炙煿厚味",此現代患者尤當謹記。

結語:京萬紅之效,實乃傳統"箍圍消散法"之現代表達。然藥雖有效,終爲治標之策。若反覆發作,當如【景岳全書】所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從調理脾胃根本入手。醫者臨證,貴在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法,方不負岐黃濟世之旨。

(按:本文所述治法,具體應用請遵執業中醫師辨證指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