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4|回覆: 0

[中醫理論] 為什麼說『脾虛』才是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6-13 23: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有這樣一則信息:就是說有個人被診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飯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麼辦;

後來這個人真的死了,怎麼死的?

因為耽誤了治療,再加上情緒極度抑鬱,後來真的發生了併發症,人就這樣完了。在我看來,這個人是被自己嚇死的。

如果他能正視這個病情,擺正心態,也不會有這個結果了。

糖尿病在中醫裏屬於『消渴』範疇,我們古人對此病早有論述,【素問奇病論】載:『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這是黃帝與岐伯的一段對話,意思是,黃帝問岐伯:有的病人口中發甜,這是什麼病?是怎麼得的?

岐伯回答道:這是由於食物的精氣向上泛濫,病名『脾癉』。

正常情況下,飲食到了胃以後,經過初步的消化,再由脾運化至全身。

如果脾有熱,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則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產生口中發甜的症狀。

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美所誘發的疾病。得了這種病的人平時大都喜歡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內熱,甘味使人胸腹滿悶。

因此食氣上溢出現口甜,時間長了就轉成消渴了。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

中醫認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

上消屬肺,主要表現為口渴多飲;

中消屬胃,表現為多食善飢;

下消屬腎,以多尿為主。

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

1、多飲

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現為口渴,平時多喝水才會感覺舒服一點,這是肺熱津傷所致。

對於這種情況,可以按摩肺俞、合谷、魚際、三陰交等穴來進行調節。

肺俞穴雖屬於膀胱經,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氣聚集的地方,對於調節肺臟有很好的功效。

找肺俞穴時,先低頭,脖子後面正中有一個骨性的突起,此處是第7頸椎的棘突,往下數3個這樣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兩邊1.5寸處就是此穴。

找肺俞穴時,先低頭,脖子後面正中有一個骨性的突起,此處是第7頸椎的棘突,往下數3個這樣的突起是第3胸椎 ...

找肺俞穴時,先低頭,脖子後面正中有一個骨性的突起,此處是第7頸椎的棘突,往下數3個這樣的突起是第3胸椎 ...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原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裏。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原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裏。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原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裏。

魚際穴是肺經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大約相當於第1掌骨中點橈骨的赤白肉際處。

魚際穴是肺經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大約相當於第1掌骨中點橈骨的赤白肉際處。 ...

魚際穴是肺經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大約相當於第1掌骨中點橈骨的赤白肉際處。 ...

  平時多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和艾灸,對血糖有很好的調節效果。

  

2、多食

一旦肺燥熱,它的輸布津液的功能受損,便會引起胃燥津傷,脾陰虛耗,中焦脾胃運化就會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中消症狀。

消谷善飢是中消典型的症狀。

什麼是消谷善飢呢?它是由中焦熱盛所致的胃內食物消化快的症狀,也就是說你不停地吃,但老覺着餓。為什麼這樣呢?

就是因為燥熱傷胃、胃火熾盛所致。【靈樞大惑論】載:『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飢。』

此時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身體減負,調理身體,修復疲憊不堪的脾胃。

這時你的主食不能吃得過少(主食應當根據個人的工作性質、勞動強度和體重等具體情況而定);

平時要少食多餐,可將每天飲食總量分配到4-5餐中;

也不要因為怕油膩而單純吃素,要做到葷素搭配。

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按摩穴位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其中,脾俞、胃俞、中脘、足三裏等穴都能很好地調節脾胃功能。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各自對應的脾和胃的功能。 ...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各自對應的脾和胃的功能。 ...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各自對應的脾和胃的功能。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俞穴在背下部,於第1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線向左右兩側用食指、中指併攏量取2橫指處即是此穴。

3、多尿

腎功能不好導致的糖尿病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多尿。

我們可以通過多按摩腎俞穴、太溪穴、三陰交穴來調節腎的功能。

按摩腎俞穴、太溪穴、三陰交穴來調節腎的功能。

按摩腎俞穴、太溪穴、三陰交穴來調節腎的功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