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6|回复: 2

[医药临床] 豁痰通络,通腑泄热 治中风急性发作

[复制链接]
中医药报5版 发表于 2018-6-13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王某,女,27岁。诉1月前因情绪刺激及饮酒过量,头痛头晕,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而致昏迷。立即住院,经对症治疗21天后苏醒。刻诊:头痛头晕,言语不利,视物不清,偶有复视,胸闷憋气,颈项僵硬,心烦易怒,不能行走,下肢疼痛,夜卧不宁,大便干燥。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患者饮酒过量,情绪过激而化热,热灼脑络而致脑络血溢;热扰清窍,则视物不清;热扰津伤致痰凝,脉道不畅,故言语不利,行走不便;痰浊闭阻心脉,则胸闷憋气;痰热上扰,心烦易怒,颈项僵硬;热伤津液,腑气不通,大便干燥。舌暗红,舌下脉络紫胀,苔黄腻,脉弦滑均属痰瘀化热,脑络受损。病位在脑,证属痰瘀化热,灼伤脑络。

诊断:中风,中经络(痰瘀互结,化热灼络)。

治法:豁痰通络,通腑泄热。

处方:自拟祛痰平肝汤:钩藤(后下)15g,泽泻10g,川芎10g,莱菔子10g,草决明30g,珍珠母30g,白菊花10g,川牛膝10g,天麻10g,丹参30g,葛根10g,鸡血藤10g,地龙10g,海藻10g,生牡蛎30g,生龙骨3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左侧肢体疼痛减轻,活动后疼痛加重,左手浮肿,颈肩僵硬,偶有胸闷胸痛,舌苔黄腻,痰瘀之证减而未除,加全瓜蒌、薤白清热祛痰,宽胸理气止痛;疼痛甚加川楝子、元胡、桑枝、苏木,理气止痛;舌苔厚腻者加茵陈、生石决明,祛痰利湿;海蛤壳软坚散结,祛除顽痰;瘀血明显者加三七粉、山楂、地龙活血通络。经治疗1月余,血压降为120/80mmHg,心率降为72次/分,患者已能行走,仍不灵便,复视消失,视物不清,言语清晰,语速较慢,自感乏力,行走多时心悸汗出,双下肢酸痛,舌尖红质暗,苔薄白。痰浊之证已解,气阴两虚及血脉瘀滞之证渐现,治法改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选《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合二至丸化裁:生黄芪15g,川芎10g,莱菔子10g,天麻10g,葛根10g,白菊花10g,珍珠母30g,丹参30g,川牛膝15g,地龙10g,鸡血藤10g,女贞子10g,三七粉冲3g,生石决明30g,草决明30g,旱莲草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仍有视物不清,左上肢活动不利,下肢沉重,头痛,口干乏力,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此为肝肾不足,血脉瘀滞之证,加滋补肾精之药,生杜仲、桑寄生、黄精、枸杞子;清肝明目加夏枯草;活血通脉加桃仁、红花。治疗2月余,生活自理,恢复上班。以生黄芪粉60g,三七粉60g,莱菔子粉60g,水蛭粉30g,地龙粉30g,和匀,装入1号胶囊,每次3g,每日2次,巩固3月。2年后随诊,病情未曾复发,CT复查见脑出血已吸收。

脑出血属“脑卒中”范畴,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复发者病死率较高。此患者发生脑出血,出现昏迷,病情危重,证属痰浊化热蒙窍,络伤血溢。常规治疗大多投“犀角地黄汤”凉血化瘀,然此案系痰浊蒙窍,化热灼络,故投自拟祛痰平肝汤,待到痰浊渐除,气虚血瘀渐现时,方投补阳还五汤,并及时加滋肾、清肝之品。

体会:①祛痰平肝汤(钩藤、泽泻,川芎、莱菔子)祛痰渗湿平肝,因痰瘀互根,故加活血药物,再加引经药,引入脑窍,伍珍决汤(草决明、珍珠母、白菊花)平肝降浊,利于降压。②葛根升发清阳,川牛膝引血下行,两药相配,体现了升降理论,升清降浊,既利于血压之降,又利于蒙痰之清;③虽然患者为脑出血,但离经之血为死血,故宜化瘀之品,鸡血藤、地龙、红花养血活血通络,但应慎用破血之剂;④久病必虚,故方中适量加入补气益肾之药如生黄芪、川断、生杜仲、桑寄生、黄精、枸杞子,增加气血运行之动力;⑤肝开窍于目,视物昏花,乃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故用生石决明、夏枯草清肝明目。⑥稳定期以丸药收功,防其复发。(沈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庄周的蝴蝶 发表于 2025-4-23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豁痰通络法治疗青年中风急性期痰瘀化热证析微》

案中患者乃青年中风之特殊证候,其病机关键在于"痰瘀互结,化热灼络"。考《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本案情志过激引动肝阳,酒毒助热生痰,终致气血逆乱、痰瘀阻络。其治疗次第颇具章法,深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旨。

首诊辨证有三要:一察痰热交结之象,苔黄腻、脉弦滑乃痰热胶着之明证;二辨络脉瘀阻之征,舌暗红、肢体疼痛属瘀血内停;三审腑气不通之候,大便干燥示阳明燥结。治法以"豁痰通络"兼"通腑泄热",取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珍珠母、生牡蛎镇潜浮阳,更以莱菔子、草决明通腑降浊,尤妙在用海藻、地龙涤痰通络,暗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古训。

次诊见痰瘀渐化而气阴两伤,及时转方补阳还五汤合二至丸,黄芪益气为君,佐以女贞、旱莲滋养肝肾,三七、丹参活血而不伤正。此阶段治疗最忌一味攻伐,当遵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通补兼施。末诊增入杜仲、桑寄生等补肾填精之品,正合王清任"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之论,体现从肝论治转向肝肾同治的诊疗思路。

本案启示有三:其一,青年中风虽多实热,然病久必虚,需把握攻补时机;其二,豁痰通络当分层次,急性期侧重涤痰开窍,恢复期重在化痰通络;其三,通腑法在中风治疗中具有特殊价值,腑气通则气机降,痰热自有出路。现代研究证实,方中葛根、丹参等药能改善脑微循环,地龙含纤溶酶样物质,与中医通络理论不谋而合。

此案诊疗过程完整呈现了中风病"痰-瘀-虚"的演变规律,其组方思路既承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又融汇明清医家治中风经验,堪为青年中风治疗的典范。
帅先帙式君 发表于 2025-7-18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豁痰通络、通腑泄热法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瘀化热证析微》

王某女案乃典型情志过极、饮食不节诱发之中风急性发作,其证机演变深合《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之论。今就本案辨证论治要点析论如下:

一、病机三层辨证
1. 痰热搏结:患者纵酒无度,酒性慓悍助火,《本草纲目》明言"烧酒纯阳,毒物也",与肝火相煽,炼液成痰。舌苔黄腻、脉弦滑正是痰热胶着之征,此属张从正"痰热窒塞清窍"之候。
2. 络损血瘀:痰热灼络致血溢脉外,《医林改错》所谓"血瘀脑气"与痰浊交结,故见舌下络脉紫胀、肢体疼痛,此王清任所谓"瘀血攻心"之轻者。
3. 腑气壅滞:阳明腑实与痰热互结,大便干燥非独津伤,实乃"上病下取"之关键,深合吴鞠通"阳明主阖"之机。

二、方药配伍精要
首诊祛痰平肝汤暗含四法:
1. 风火并治:钩藤、珍珠母、生龙牡构成介类潜阳法,取法《临证指南》"肝胆内风自动"治则。
2. 痰瘀同调:海藻、牡蛎伍丹参,乃取朱丹溪"痰瘀同治"之旨,海藻反甘草之戒尤当谨记。
3. 升降相因:牛膝引血下行,配葛根升清输津,暗合周学海"通络须调升降"之说。
4. 腑络兼通:草决明通腑,地龙搜络,实承叶天士"络以通为用"之训。

三、转方机理探赜
次诊转用补阳还五汤合二至丸,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则:
1. 黄芪用量15g甚妙,既避"助火"之弊,又合徐灵胎"渐加"之法。
2. 二至丸滋水涵木,恰应《杂病源流犀烛》"中风当先养肝"之诫。
3. 未用全蝎、蜈蚣等虫药,正合《本经逢原》"女子以肝为先天,慎用燥烈"之训。

四、临证启悟
1. 青年中风多责之"痰火",较老年"虚风"尤须注重疏利三焦,本案莱菔子、泽泻之用可资借鉴。
2. 复视一症,《证治准绳》归为"目系急",菊花、草决明取效验证"肝开窍于目"理论。
3. 治疗全程未用苦寒直折,而以咸寒软坚、甘寒濡润为法,深得罗天益"泻南补北"之三昧。

此案提示:中风急性期痰瘀化热证,当把握"痰-热-瘀-虚"传变链,初期重在给邪出路,后期注重调和气血。然青年女性中风,尤须重视情志调摄,可辅以《千金要方》温胆汤化裁善后,未病先防之理不可不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