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7|回覆: 2

[醫藥臨床] 虛病多久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4版 發表於 2018-6-5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凡在人體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導致人體的功能低下,臟腑損傷,陰陽氣血虧耗,表現一系列虧少、不足證候為主時,統稱為虛病。虛病的形成多有一個年深日久,緩慢發展的過程。周仲瑛認為中醫補虛概念的提出,是以人為主要對象,認識人與病的相互關係,突出以治人為主的獨特學術思想體系。

虛病的形成原因較多,如【理虛元鑒·虛症有六因】所說『有先天之因,有後天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等。其病程較長,病勢發展較慢,有一個逐漸形成發展的過程,是以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為其主要病機。與西醫學中各系統的多種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器官功能衰竭有關。

虛病涉及的範圍雖廣,但總不離於五臟。而五臟之變,又不外乎氣血陰陽。故對虛病的辨證,周仲瑛提出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候為目。一般來說,氣虛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萎黃、神疲體倦、懶言聲低、自汗、脈弱;血虛者主要表現為面色不華、唇甲淡白、頭暈眼花、脈細;陰虛者主要表現為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陽虛者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胖有齒印、脈微。一般病程較短,病情較輕的,多見氣虛、血虛及氣血兩虛、氣陰兩虛之證;病程較長,病情較重的,多見陰虛、陽虛、陰陽兩虛之證。通常氣虛以肺脾為主,但病重者每可影響心腎;血虛以心肝為主,並與脾之化源不足有關;陰虛以腎肝肺為主,涉及心胃;陽虛以脾腎為主,重證每易影響到心。由於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所以各種原因所致的虛病往往互相影響,由一虛可漸致兩虛,由一髒可累及他髒,使病情趨於複雜和嚴重,辨證時應加以注意。

因虛病病程較長,臨床上還應注意有無兼夾病證。首先,對因病致虛、久虛不復者,應辨明原有疾病是否還繼續存在。如因熱病、寒病或瘀結致虛者,原發疾病是否已經治癒。其次,應細察有無因虛致實的情況。如因氣虛運血無力,形成瘀血;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以致水濕內停等。最後,還應注意是否兼夾外邪。虛病之人由於衛外不固,易感外邪為患,且感邪之後不易恢復,治療用藥也與常人感邪有所不同。若有以上兼夾病證,在治療時應分別輕重緩急,予以兼顧。虛病後期,虛象畢露,大肉盡脫,而厭食不飢,或稍食即脘脹不適,腹瀉便溏者,為脾胃衰敗,化源告竭的嚴重現象,多預後不好,亦即『無胃氣則死』『失谷者亡』之意。

對於虛病的治療,以補益為基本原則。應根據所虛的部分不同,分別採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法,並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通常陽氣虛者宜溫補,但周仲瑛強調應補而兼溫,以溫而不燥為目的,既取甘溫補氣之參、芪、術、草、鹿角、河車;又配附、桂、乾薑等辛熱助火,合為溫養陽氣之方,添薪助火。若僅揚其火而不添其薪,則其燥烈之性反致耗劫真陰,陰陽兩敗。陰虛者宜清養,補而兼清,清而不涼。若偏於苦寒清火,不究火之虛實,不是補水以救火,反致苦燥傷陰,陰不能復。精血虛者宜峻補,取厚味填精之品以生血化氣,此即【內經】所說:『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除一般草木藥外,要採用血肉有情之品補其不足。藥如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桂圓、大棗、鹿角、河車、龜板、阿膠、海參之類。凡體質薄弱,老幼產婦之虛證,無明顯偏於陽虛、陰虛傾向者,可取平補法,用輕柔小劑調養,『緩補』圖效,以免滋膩壅滯礙胃。

根據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原則,在補陽藥中配合少量陰藥以滋陰助陽,在補陰藥中配合少量陽藥以助陽生陰。至於氣虛之補血益氣,血虛之益氣生血;以及補陽以化氣,補陰以生血等,其義亦復相同。如陰虛臌脹在用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方時,加少量桂枝以通陽,對陰液的來復、小便的通利,每較單用滋陰利水藥的療效為顯著。周仲瑛認為,從陰陽氣血相互滋生的主次關係來看,似應以陽氣為主導,補陽助陰、補氣生血(陰)是治療的重點,而陽虛用陰藥、氣虛用血藥者少,表明陽生方能陰長。

從周仲瑛長期的臨床實踐來看,臨證所見多種疾病的虛證似乎以氣陰兩虛為多見。在預後方面,偏於陽虛者易治,偏於陰虛者難療(如陰虛臌脹、水腫),陰虛及陽比陽虛及陰者尤難,提示形質的損耗較功能低下的虛證更難調治。正如張景岳所說:『凡治虛證,宜溫補者,病多易治;不宜溫補者,病多難治。』

對虛證病人及病後的康復調理,周仲瑛還強調應該重視『藥補不如食補』的原則,根據虛損的性質,結合食物的氣味和所補臟器,有選擇的食用。如羊肉、海參、雀肉、淡菜、胡桃肉、栗子、牛乳、羊乳、桂圓等具有溫補作用,甲魚、龜肉、鴨子、黑魚、白木耳等具有清補作用,山藥、蓮子、百合、黑芝麻、大棗、燕窩、豬腰等具有平補作用,可根據不同體質有選擇性地食用,以輔助治療。(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6-5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虛病辨治綱要】
虛病之辨,當以【內經】『精氣奪則虛』為總綱,以五臟氣血陰陽為經緯。周仲瑛教授所倡『綱目辨證法』,實承仲景『虛勞』之旨而發皇古義,誠為臨證圭臬。今就虛病本質與診療要略析之如下:

一、虛病本質探賾
虛病非一時之疾,乃『漸積致損』之果。【理虛元鑒】六因之說,實暗合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先天不足者,腎精虧虛為病根;後天失調者,脾胃斡旋失司為關鍵。尤需警惕『醫藥之因』,過用克伐或誤補壅滯,反致『藥復』之害。虛病病機雖繁,終不離『本虛標實』之變,如陰虛火旺、陽虛水泛等,皆屬陰陽失衡之動態過程。

二、辨證三要
1. 分綱目:
氣血陰陽為四綱,需明辨『虛中夾實』。如陰虛者舌雖紅而少津,然若見苔黃厚,則為虛火夾痰濕;陽虛者雖畏寒,若兼下肢浮腫按之如泥,乃陽不化水。
五臟為五目,當察『母子乘侮』。肺氣虛久必累脾(土不生金),肝血虛常及腎(乙癸同源),此即【難經】『虛則補其母』之奧義。

2. 審病程:
新虛多現單一臟腑氣血失調,久虛必現『三陰互損』。如肺結核初期多見肺陰虛,遷延則累及腎陰(肺腎陰虛),終致陰陽兩虛(骨蒸潮熱、形銷骨立),此即『久病及腎』之驗。

3. 察兼夾:
虛病常有『因虛致實』之變。如血虛者腸燥便秘,不可純用硝黃攻下,當以當歸、肉蓯蓉潤通;氣虛水腫者,若徑投利水則氣隨津脫,宜黃芪、防己配伍,寓補於消。

三、治療法度
1. 補益三要:
補而勿滯:熟地配砂仁,黃芪佐陳皮,防滋膩礙胃。
溫而不燥:陽虛者以巴戟天、淫羊藿代附子,免劫陰液。
滋而能化:阿膠佐黃酒烊化,助運化之功。

2. 五臟分治:
肺虛久咳,蜜炙紫菀、款冬花潤而不膩;
脾虛泄瀉,炒白朮、煨木香補中兼澀;
腎虛腰痛,鹽杜仲、續斷引藥歸經。

3. 重視胃氣:
【傷寒論】建中湯、薯蕷丸示人『治虛先理脾胃』之旨。虛極不受補者,當以甘淡之品(茯苓、薏苡仁、山藥)培土生金,待胃氣來復,再議峻補。

結語
治虛如繡花,既需明辨綱目,更要把握『動態平衡』。昔張景岳言『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臨證當以『調和』為要,不可執一而論。虛病調治,三分在藥,七分在養,起居有常、飲食有節,方為愈病之本。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10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虛病之辨治綱要】

虛病者,乃人體氣血陰陽虧耗、臟腑功能衰退之總稱,其病機核心在於『不足』,與【內經】『精氣奪則虛』之旨相契。今就虛病之成因、辨證及治則略陳管見,以明其要。

一、虛病成因:本於內外,因機多端
虛病之起,非一朝一夕,誠如【理虛元鑒】所言『六因』之辨: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者,多成痼疾;後天失養,勞倦內傷,脾胃先損;外感遷延,邪氣久羈,耗傷正氣;境遇憂患,情志鬱結,暗損五臟;醫藥誤治,過用克伐,反傷真元。此五者,皆可致虛,然總歸『久病多虛』『勞者虛之』之理。

二、辨證綱領:以氣血陰陽為經,五臟虛候為緯
周仲瑛先生倡『四綱五臟』辨證法,實為虛病診治之圭臬。
1. 氣血陰陽之辨
氣虛:肺脾為要,症見氣短聲低、自汗脈弱。重者累及心腎,如心氣虛則悸,腎氣虛則喘。
血虛:心肝為主,然『血生於脾』,故面白唇淡、頭暈目眩者,當責脾失化源。
陰虛:肝腎為根,肺胃次之。舌紅少苔、五心煩熱為其標,真陰虧竭為其本。
陽虛:脾腎為基,畏寒肢冷、舌胖脈遲。若心陽衰微,則冷汗脈微,危在旦夕。

2. 五臟傳變之機
虛病初起,多限於一髒一腑,然『五臟相通,移皆有次』。如脾虛及肺(土不生金)、腎虛及肝(水不涵木),皆屬常見。更甚者,氣血互損、陰陽俱衰,終成『虛勞』之候。

三、治療大法:補虛為主,兼顧標本
1. 補益為本
氣虛者,宜甘溫益氣,四君、補中益氣類主之;
血虛者,當養血填精,歸脾、四物輩為要;
陰虛者,需甘潤滋陰,六味、左歸之屬;
陽虛者,必辛熱溫陽,右歸、理中之類。

2. 兼證之治
因虛致實:如氣虛血瘀,需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脾虛濕滯,當健脾化濕(參苓白朮散)。
虛中夾邪:若衛虛感寒,宜扶正解表(參蘇飲);陰虛火旺,需滋陰降火(知柏地黃丸)。

3. 重證調護
虛病至脾胃衰敗,納呆便溏者,當遵『有胃則生』之訓,急予培土救胃(如異功散加谷芽、砂仁)。然若『大肉盡脫,真髒脈見』,則預後不良,醫者當慎之。

結語
虛病之治,貴在明辨標本、循序緩圖。昔張景岳云『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提示陰陽互濟之妙。臨證之際,既需執守綱目,又當靈活權變,方合『治病求本』之旨。

(全文約780字)

按:此文以經典理論為基,結合周仲瑛教授學術觀點,系統闡述虛病辨治要點,符合中醫傳統論述風格,可供參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