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小龙1968年功夫展演论武学之"由技进道"》
此段珍贵影像所载李小龙先生1968年功夫演示,实为现代武术文化传播之里程碑。其动作虽仅两分余钟,然已足见"截拳道"融贯中西之雏形,尤当置于中国武学"技""道"相生的传统中予以解读。
观其手法,寸拳发力明显承袭咏春"短桥发劲"之要诀,肩肘沉坠而劲力透达,正合《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古典发力原则。然其步法较传统南拳更为灵动,融入了西洋击剑的滑步技巧,此即李氏所谓"以无法为有法"的实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标指"动作,指尖如枪似鞭,既含少林"金刚指"的穿透劲,又兼蓄菲律宾魔杖的弧线轨迹,恰是《庄子·说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现代诠释。
更可贵者,非仅肢体技术之精妙。李氏演示时目光如电,每招皆伴以气合发声,此非单纯威慑对手,实为《黄帝内经》"怒目以助肝气"养生法的武学转化。其讲解时强调"如水适应容器",正是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哲学体现。这种将《道德经》"反者道之动"思想融入技击体系的做法,使中国武术从单纯搏击术升华为身心修炼之道。
回望当代武术发展,多陷于套路表演与实战能力之争。而李小龙早在此演示中已给出答案:当其展示"拍手直拳"时,既保持传统"腰马合一"的结构之美,又具备现代运动力学的高效性。这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特质,恰是《周易》"穷则变,变则通"智慧的生动实践。今日观之,不仅是对武术爱好者的技艺启蒙,更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了范式——真正的传承,在于把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辩证统一。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