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55|回覆: 1

[西方歷史辨偽] 漢語拼音之父:中國漢語是印歐語系及其他拼音文字始祖母

[複製連結]
大同思想網 發表於 2018-6-1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周有光及其夫人

周有光及其夫人

中國漢語是印歐語系及其他拼音文字始祖母

活了112歲,已故的中國著名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一生致力於漢語和世界其他語言的比較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其中周有光先生關於西方白種人印歐語起源於漢藏語系的觀點最爲大膽和激進。

周有光先生曾經爲了這個論題耗費了很大的時間去論證和證明,但國內北大,武大,復旦等很多後來的西化學者教授們批評其走火入魔,認爲這個論題有很大的漏洞!

現在看來,西方白種人學者對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關係的諱莫如深的態度,很可能證明周有光先生的理論觀點是極其正確的!

打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在漢藏語系語言之外,漢語的親屬語言的探索現在已經觸及這些地區的語言:在漢語的西面,歐亞大陸最西端有巴斯克語,歐亞交界處,黑海西面有北高加索語,中亞南部,有巴基斯坦北部山區的Burushaski語。

漢語的北面有葉尼塞亞語。漢語的東南和西面有散布太平洋中的南島語,再向東面,有北美印第安語的Na-Dene語系。沙加爾認爲南島語與漢語有親屬關係,斯塔羅斯金認爲北高加索語、葉尼塞亞語與漢語有親屬關係。上述可能與漢語有關係的語言分布中有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空缺;地跨歐亞的世界上最大的語系之一的印歐語不與其間。

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難道漢藏民族的先民與印歐民族的先民之間真有什麼不可逾越的鴻溝嗎?地理上的隔絕是不可能的。

或者在那個時期文化上的差異竟有這麼強大的力量,使漢藏和印歐兩個民族在紀元前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裡「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也是不合情理的。

那麼,還有一種可能;這種使兩者隔絕的「鴻溝」不是歷史的事實。印歐語系很可能來源於中國的漢藏語系!』

這種『鴻溝』不是歷史的事實,但卻是西方學術界一百年來實實在在的現象,這又該怎麼解釋呢?這個問題的背後肯定有某種值得人深思的東西存在。

比較語言學不僅僅是一種科學,同時還有它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意義,是與各自國家的文明價值、文化利益密切相關的。

近一百年來,西方的學者一直在宣揚中國文明和華夏民族起源於西方,不論持此說的學者其主觀意願如何,它客觀上起到了貶低中國文明價值的作用。

但是,現在既然有了比較語言學這一利器,又有了漢印歐語存在聯繫的推測,爲什麼他們不一鼓作氣,把漢語收入印歐語的囊中呢?

中國漢語是歐洲印歐語系和世界其他語言

中國漢語是歐洲印歐語系和世界其他語言

這樣豈非是坐實了中國文明西來的假說嗎?可是西方的學者對此卻是退避三舍,並不熱衷,爲什麼會是這樣呢?

我們只能作出這樣的推測:此種研究的結果並無把漢語收入印歐語囊中的希望,反而預示了印歐語會被漢語收入囊中的可能,而這當然是不符合西方的文化利益的。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4-11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周有光先生"漢藏語系爲印歐語系祖源說"的學術評議

周有光先生作爲漢語拼音方案的重要奠基者,其在語言規劃領域的貢獻毋庸置疑。然其晚年提出的"漢藏語系爲印歐語系始祖母"假說,確實存在若干值得商榷的學術問題,需從比較語言學方法論與歷史語言學研究範式角度予以辨析。

一、譜系樹理論的適用邊界
歷史比較語言學中的譜系樹模型(Stammbaumtheorie)建立於19世紀印歐語研究基礎之上,其核心假設"語言分化如同生物進化"本身存在局限性。施萊歇爾(A. Schleicher)原始印歐語重構的成敗經驗表明,語系間的親緣關係判定需要滿足:1)嚴格的語言對應規律;2)核心詞彙的系統性相似;3)形態句法的深層同源。目前漢藏語與印歐語比較研究尚未建立起符合新語法學派(Neogrammarians)要求的音變規則體系。

二、語言接觸與發生學關係之辨
巴斯克語、布魯沙斯基語等"語言孤島"現象,更可能是上古語言接觸的產物。尼古拉斯·奧斯特勒(Nicholas Ostler)在【語言帝國】中揭示,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往來已造成跨語系詞彙借用。周先生列舉的"親屬語言"分布,恰與青銅時代歐亞草原遷徙路線(如塞伊瑪-圖爾賓諾現象)重疊,這反而佐證了語言聯盟(Sprachbund)理論而非同源分化說。

三、考古語言學證據鏈斷裂
根據馬洛里(J.P. Mallory)的印歐語起源研究,原始印歐語核心農業詞彙(如ḱwōn[犬]、h₂ówis[羊])與漢藏語存在根本性差異。大衛·安東尼(David Anthony)的庫爾干假說顯示,印歐語擴散與輪式車輛技術傳播同步,而漢語"車"字甲骨文形態晚於美索不達米亞車輪發明約千年,這種技術語言學證據不支持周先生的"東源說"。

四、學術政治化的雙重陷阱
西方中心論者將漢語納入印歐語系固然荒謬,但反向的"漢語母源說"同樣可能陷入民族主義敘事。法國學者沙加爾(Laurent Sagart)的漢-南島語系假說之所以引發爭議,正因其未能完全規避方法論上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語言譜系研究應當警惕"誰先誰後"的文明等級論,回歸拉斯克(Rasmus Rask)提出的"語言本身證據優先"原則。

結語:
周有光先生的假說雖具啟發價值,但尚未達到歷史比較語言學要求的論證標準。當代語言起源研究更傾向於採用多元複合模型,如約翰內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的波浪理論。漢語與印歐語的關係,或許不在譜系樹的上下位從屬,而在歐亞大陸"語言超級聯盟"的橫向影響。這種認知轉向,既是對西方學術霸權的祛魅,也是對語言多樣性的理性尊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