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2|回覆: 2

[醫藥臨床] 溫通利水的五苓散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29 20: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五苓散出自【傷寒雜病論】。本方在書中出現五次,一是在雜病部分中治療下焦有水氣的臍下悸、吐涎沫眩暈症。二是在傷寒論中的蓄水證,其中列有五條,這皆是水停不行之證。五苓散組成:澤瀉、豬苓、茯苓、白朮、桂枝。此方的功效就是溫通利水,筆者臨證中利用溫通利水之效,治療多種疾病,同樣也取得很好的療效。

泄瀉

患者張某,女,32歲。初診於2018年2月25日。因飲食不潔而致泄瀉1年半。服用中藥5~6天腹瀉會好,但時隔幾天後仍腹瀉如故。望其所用中藥處方皆是健脾滲濕固澀之劑。西藥是治療慢性腸炎之類的藥。刻診:大便每天少則3~4次,多則7~8次,每次便少不成形。便前必小腹痛,有時痛不可忍,便後痛止,近日不欲飲食,怕食涼硬食物,時有頭痛,以前額痛重,腰膝酸痛,舌質淡白、苔薄膩色白,脈沉細無力。

診斷:泄瀉(脾胃氣虛,寒濕內結)。

治則:健脾和胃,利濕止瀉。

處方:黨參15g,炒白朮15g,茯苓15g,澤瀉20g,豬苓15g,桂枝12g,姜半夏10g,炮姜10g,菟絲子20g,巴戟天12g,補骨脂12g,車前子20g。7劑。水煎服,日1劑。

2018年3月4日複診:服上藥3天腹瀉即止,日1次,便仍不成形,量增多,腹痛已明顯減輕,仍時有頭痛腰膝痛,舌脈同前。仍以原方巴戟天、補骨脂均改為15g。繼用14劑。4月24日電話隨訪,張某說腹瀉已徹底好了。

泄瀉之證屬脾胃氣虛、濕盛者為多,此病即屬於這個類型,應用補脾方藥雖是正確的,對症的只是白朮、茯苓、半夏之類的滲濕燥濕藥,只能暫時取效,日後泄瀉復發。五苓散是利濕劑,使體內濕邪從小便排出,同時又應用了補脾氣的參術。本案病發四十多天,病久多虛已屬寒濕,所以加用了炮姜、菟絲子、補骨脂,助陽之藥,這樣濕濁去,脾氣健,故腹瀉自止。由此可見對體內濕邪的治療,滲濕燥濕和利濕效果絕對不一,滲濕藥力緩且效果短暫;五苓散利濕使小便得利,大便得實。亦即『利小便即實大便』。故而以利濕為主的五苓散治脾濕泄瀉效果良好。

酒精性肝炎

孔某,男,43歲。2018年4月18日就診。訴本月13日查肝功異常而來就診,檢查結果:總膽紅素:45.5μmol/L、間接膽紅素25.2μmol/L。刻診:口乾口苦,每天早起床後嚴重,不欲飲食,食後胃脘脹滿,周身無力,小便黃,舌苔膩微黃,脈弦數。

病機:肝膽濕熱型腹脹(酒精性肝炎)。

治則:清肝利膽。

處方:澤瀉20g,豬苓15g,茯苓15g,炒白朮15g,桂枝6g,鬱金12g,虎杖15g,半枝蓮30g,生地黃40g,赤芍15g,醋香15g,車前子20g,三葉青10g。15劑。水煎服。

2018年5月3日二診:藥後仍有口於口苦,他症全消。昨天查肝功,總膽紅素25.9μmol/L。其他項目皆屬正常。再以上次處方繼服15劑。並囑禁飲酒。

該患者因長期飲酒,濕熱內傷肝膽,肝功異常,形成酒精肝。

診斷:肝膽濕熱型腹脹(酒精性肝炎)。

治療:五苓散以利濕熱,加用虎杖、半枝蓮、車前子等清利濕熱之品。濕熱得清,故肝功正常。

體會

五苓散出自【傷寒雜病論】,是治療蓄水證的主方,從以上醫案來看,雖然是不同的內科病和皮膚科病,利用五苓散利濕的功效,皆能取效。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應用本方必須是體內濕邪所致,加用車前子、竹葉等。

②體內濕邪致病,要分清是一般的濕濁還是濕熱或是寒濕,如內濕熱盛,方中桂枝應少用;如果是內寒濕,桂枝應多用。(作者王玉生、周鑫培單位為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醫院,邱奕霏單位為北京弘醫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Y)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4-8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苓散臨證運用發微】

五苓散乃仲景利水神劑,其組方之精妙,全在"氣化"二字。澤瀉為君,獨擅利水滲濕之能;茯苓、豬苓為臣,佐以白朮健脾制水,更得桂枝辛溫通陽,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五藥相合,共成溫陽化氣、利水滲濕之功。觀此方配伍,深合【內經】"潔淨府""去菀陳莝"之旨,非尋常利水劑可比。

泄瀉一案,醫者獨具慧眼。患者久瀉傷陽,前醫徒用滲濕固澀,未解氣化不行之機。五苓散之妙,在於通陽利水,使三焦水道得復其常。更佐炮姜、菟絲子等溫補命門,暗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理。尤當注意者,方中澤瀉用量獨重(20g),正合【藥品化義】"澤瀉利水之功,十倍於茯苓"之說。其效驗印證了張景岳"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論。

至若酒精性肝炎案,雖病在肝膽,然濕熱膠結之機與五苓散證暗合。方中桂枝易作柴胡,即寓四逆散意;澤瀉、豬苓導濕熱下行,佐以茵陳、梔子,則成茵陳五苓散變法。此正體現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奧旨。總膽紅素之降,實因三焦氣化得復,濕熱自有出路。

五苓散運用之要,首辨氣化失司之證:舌苔白滑、脈沉而遲、小便不利為其三大主症。臨證變化,要在權宜:水熱互結加滑石、阿膠,即成豬苓湯;寒甚者桂枝易肉桂,陽虛甚者加附子。然須切記,陰虛津虧者慎用,恐利水更傷其陰。昔徐靈胎謂:"五苓散能通調水道,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下達膀胱。"此方之玄機,正在於通過利水以布津,非徒利水而已。

今人用五苓散,多囿於"利尿"之見,而忽其"化氣"之能。須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之真諦,實在於恢復人體氣化功能,使水液代謝復歸常度。明乎此理,則不僅泄瀉、黃疸可治,凡水氣為患之眩暈、水腫、痰飲等證,皆可觸類旁通。仲景制方之妙,於此可見一斑。
胡吞 發表於 2025-7-4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苓散治泄瀉與酒精性肝炎之機理探微

五苓散乃仲景利水之要方,其組方精妙,澤瀉為君,直達下焦,利水滲濕;茯苓、豬苓為臣,助君藥利水之功;白朮健脾燥濕,桂枝溫陽化氣,共為佐使。全方配伍嚴謹,共奏溫陽化氣、利水滲濕之效。觀此二案,雖病證相異,然其病機皆與水濕內停相關,故能異病同治,收效顯著。

泄瀉一案,患者病程年余,前醫屢用健脾滲濕固澀之劑,雖暫效而終復發,此乃未明"濕勝則濡泄"之機。五苓散之妙,在於其利水之功非僅滲濕,更重在"通陽化氣"。方中桂枝一味,溫通陽氣,使膀胱氣化有權,則水津四布,五經並行。配伍參、術補脾,姜、菟溫腎,正合"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旨。尤當注意者,本案佐入巴戟天、補骨脂等溫腎之品,深得"腎主二便"之要,故能取效持久。此即【內經】"治病必求於本"之體現。

酒精性肝炎一案,雖案末處方未全,然據證當屬肝膽濕熱。五苓散於此證之運用,尤見匠心。酒精之性濕熱,久飲必傷肝脾。方中澤瀉、茯苓、豬苓利濕清熱,白朮健脾運濕,桂枝通陽化氣,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解。更妙在桂枝辛溫,能制諸藥寒涼之性,防其傷陽。若配伍茵陳、梔子等清利肝膽之品,則療效更彰。此即"去菀陳莝"之法,使濕熱之邪有出路。

五苓散之運用,貴在把握"氣化不利,水濕內停"之病機。臨床凡見舌苔白膩、脈沉或濡、小便不利之證,無論泄瀉、黃疸、水腫、眩暈,皆可加減運用。然須注意:陰虛津虧者慎用,恐利水傷陰;濕熱重者當加清熱之品,如茵陳、梔子;寒濕盛者可佐乾薑、附子。此即"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之謂也。

仲景制方之妙,在於示人以規矩。五苓散之運用,當深究其配伍精義,明辨病機,方能擴大運用範圍。上述二案,一為泄瀉,一為肝炎,病雖異而機同,故能同方異治,此即中醫"異病同治"之精髓所在。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心體味,方能得仲景心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