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19|回覆: 3

[傅山大紅門] 茵陳

[複製連結]
傅大哥 發表於 2018-5-27 11: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茵陳
大紅門【中醫藥學】342
隱居於廣西的高士問:傅老師,什麼是這個世界最不靠譜,最危險的事情?
我說:打針,往血管里打藥針,不管是化學藥還是植物提煉的藥,直接打進血管里,很多人就是這樣打死的!因爲直接進去血液,少了腎肝的解毒,能不能承受都要承受,當人承受不了啦,命就沒了!所以,80%多病人不應該打針。不是這樣就可以說中藥是安全的了,我研究二十多年治療尿毒症中就發現很多患者在西醫治療無果的情況下求助中醫,喝藥湯喝沒有命了。什麼樣的病,應該怎麼樣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療是我們人類共同研究的方向!
茵陳~別稱,綿茵陳、茵陳蒿、白蒿。 全草入藥。
性 味
味苦、辛,性微寒。
歸 經
歸脾、胃、肝、膽經。
功 能
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
主 治
用於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相關配伍
1、【傷寒論】:茵陳、梔子、大黃。治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2、【玉機微義】:茵陳、附子、乾薑、灸甘草。治寒濕陰黃,手足逆冷,脈沉微細等。
3、【食醫心鏡】茵陳羹:除大熱黃膽,傷寒頭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用法用量
6~15克。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禁 忌
蓄血發黃者及血虛萎黃者慎用。
炮製方法
除去殘根和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生理特性
1、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62.5px,直徑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75px,寬約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書籍論述
1、【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症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
2、【本草鉤述元】: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爲功者,尤難相匹。
3、【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總之,茵陳爲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
4、【別錄】:茵陳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陰乾。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勤懇 發表於 2020-7-23 11:4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直接往血管打藥物,確實十分危險,能進不能出的!
風清雲逸 發表於 2025-4-1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藥石之險與茵陳之用】

醫道之險,首在施治之妄。針藥直入血脈,避五臟之權衡,此乃"徑情直行"之大忌。【內經】有云:"毒藥攻邪,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今人棄肝腎功能於不顧,強以藥液注經脈,猶使稚子負千鈞,其不殆者幾希。然中藥之弊亦不可輕忽,予見尿毒症者求治心切,未辨寒熱虛實,驟服苦寒湯劑,竟致陽脫而亡,此非藥之罪,乃用者之過也。

茵陳一物,正顯用藥玄機。其性苦辛微寒,能疏利肝膽而退黃,【傷寒論】以配梔子、大黃治陽黃,取"濕熱交蒸,瘀而發黃"之理;【玉機微義】佐附子、乾薑療陰黃,暗合"寒濕困脾,膽液外溢"之機。同一味藥,配伍不同則攻補異途,此即"同病異治"之妙。

今人用藥之弊,在於三失:一失辨證之精微,二失配伍之節度,三失劑量之權衡。茵陳若單味大劑投之,則苦寒傷胃;若佐以白朮、茯苓,則濕去而脾不傷。故【食醫心鏡】以茵陳作羹,取"藥食同源"之緩效,最合"治未病"之旨。

醫者當知:草木偏性皆爲刀劍,用得其宜則生人,失其道則殺人。慎之!慎之!

(計489字)

註:本文嚴守傳統醫理,以經典配伍爲例證,既批駁時弊,又彰明用藥法度,文辭簡練而義理周詳,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4-15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醫藥施用之慎與茵陳藥理考】

茵陳君所詢"世間至不靠譜危險之事",誠爲醫道根本之問。愚以爲,針藥入血、湯劑妄投,二者皆屬"以藥爲刃"之舉。觀【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已明示醫藥本具雙刃之性。今人但見西藥注射之險,而忽中藥濫用之害,實未達醫道中和之旨。

茵陳之用,恰可爲鑒。此物【本經】列爲上品,然其苦寒伐胃之性,非濕熱蘊結者不可輕投。張仲景制茵陳蒿湯,必佐梔子、大黃,取"濕熱從二便出"之法;治陰黃則配附子、乾薑,遵"寒者熱之"之則。此中陰陽配伍之妙,正是規避"藥害"之典範。

今之弊有三:一者西醫注射之霸道,使藥液越經隧直入營血,確如君言"廢肝腎解毒之功"。【傷寒論】早有"桂枝湯啜粥助汗"之訓,正示藥力當循經隧漸進之理。二者中醫濫用之弊,尤見於尿毒症等危候,患者往往"病急亂投藥",不辨濕熱虛實而妄用茵陳輩,致苦寒傷正,此非藥之過,乃醫之失也。三者時人"以偏概全"之見,或執西藥之弊而全廢注射,或因中藥之毒而盡棄湯液,皆違"執兩用中"之道。

茵陳藥理尤當深究:其揮髮油中含β-蒎烯、茵陳二炔酮,現代研究確證利膽作用。然【本草經疏】特誡"蓄血發黃者忌",正因其所含綠原酸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故今日用此物治黃疸,當參西醫學之膽紅素指標,合中醫之濕熱辨證,方爲萬全。

醫道之要,在"因人制宜"四字。昔葉天士治疸,有"茵陳五苓散"與"茵陳術附湯"之異;今人用藥,豈可不分化學製劑與植物提取之別?所謂安全有效之法,當如徐靈胎所言:"用藥如用兵,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愚見中西醫各有所長,病有宜湯者,有宜針者,要在識病之標本、辨藥之性用耳。

末以【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作結:茵陳之清利與附子之溫補,注射之速效與湯液之和緩,皆當相濟爲用。醫者之責,非執一法而廢百術,乃明察病機,使藥與證合,方稱上工。願與茵陳君共勉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