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66|回復: 0

[中医入门] 癌症死穴就在饮食里!

[複製鏈接]
药膳门 發表於 2018-5-19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现在癌症发病率逐年攀升,彻底治愈癌症的特效药却迟迟没有研发,我们普通人要如何抗击癌症?尽可能的避免癌症的威胁?

今天为大家请来杭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肿瘤科副主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杨少山学术继承人张志娣教授为大家分享她的抗癌、防癌经——纯食疗,无药物,日常防癌简单有效!

张志娣教授。

 张志娣教授。

▲ 张志娣教授。

张志娣教授作为医生,平时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特别多,她自己也总结了一套防癌抗癌经。

她认为:60%的癌症与后天的生活方式有关。为此,连续5年,她每天蒸铁棍山药吃,因为山药是最好的抗癌食物。

抗癌名句:进补不如排毒!

癌症的发生,60%与后天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现代人物质生活条件好了,首先需要的是排毒,而不是总想着要补充什么。

排毒要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还要学会减压,保持好心态。总的原则是选择非药物方式,通过饮食、运动来实现,必要时可以求助医生。

每人每天至少应该喝水1500毫升至2000毫升,大约一天一个热水瓶的量,白开水最好。

60%的乳腺癌患者,都有过不愉快的生活经历,平时一定要学会调节心态。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抗压方式,我比较推荐打球、游泳、走路等。

进补不如排毒!50岁以后少盐少糖基本吃素

癌症的发生,60%与后天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现代人物质生活条件好了,首先需要的是排毒,而不是总想着要补充什么。

早餐一个鸡蛋搭配一个面包或馒头,碳水化合物一定要有

早餐一个鸡蛋搭配一个面包或馒头,碳水化合物一定要有

对待饮食,张志娣教授一直很随性,不过不管吃什么,她都有个度。她说:

过了50岁,我吃素多、吃荤少。早餐一个鸡蛋搭配一个面包或馒头,碳水化合物一定要有。

平时做菜,她喜欢原汁原味,在家基本都以蒸、煮为主,崇尚自然、健康。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少盐少糖,这样可以预防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喜欢糖分,她经常建议肿瘤患者要少吃糖。

工作中,张志娣教授都会泡一杯龙井茶。龙井茶比较淡,不太刺激胃,到了晚上,她也会喝,只不过不会放新茶。张志娣教授说:

我喝茶的习惯已经有二三十年了。

喝水对身体有好处,排毒、促进新陈代谢,皮肤也会更好。

苹果、龙井茶一张抗癌食谱

苹果、龙井茶一张抗癌食谱

▲ 苹果、龙井茶一张抗癌食谱,就一味『药』抗癌就这么简单

防癌抗癌离不开饮食和运动。在抗癌食谱里,山药名列其中。1997年,张志娣教授成为全国名老中医杨少山的弟子,在杨老的带教下,她开始关注中药食材。

近5年来,张志娣教授每天都会切一段细细的铁棍山药,带皮蒸熟吃,代替一顿主食。她认为:

山药药食两用,它的保健功能是许多药材都没法代替的,有『白人参』之称。

不仅补肺、健脾,还有益肾填精的作用,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上品。铁棍山药比普通山药营养价值更高,蒸着吃最好。

铁棍山药比较细长,形状类似铁棍一样,细长、坚硬而得名

铁棍山药比较细长,形状类似铁棍一样,细长、坚硬而得名

▲ 铁棍山药比较细长,形状类似铁棍一样,细长、坚硬而得名。

中医讲究养心,心情不好,癌症也会找上门。近10年来,张志娣教授都有双休日快走的习惯。每到周末,只要没事,她必定在早晨6点起床,带上一瓶水去环湖走。

走路走到微微出汗是最理想的,不易肥胖,还可以改善睡眠,对骨骼健康也有好处。

水果这么多,吃啥见功夫每天一个苹果一根香蕉

水果基本上是每一位懂养生的朋友都会吃的东西,但是吃什么样的最好、什么季节吃什么水果最有效、吃多少、则各有不同,这也是见功夫的地方了。张志娣教授就特别有自己的方法。

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张志娣教授要睡个子午觉,起来以后吃一个苹果。晚饭后,她还会吃一根香蕉。张志娣教授说:

香蕉含有天然的血清素和褪黑素,还是天然的安眠药。特别适合更年期的女性吃。

香蕉卡路里低,其中的镁离子可以使肌肉放松,助人入眠。另外它吃起来糯糯的,对胃肠道也好。

香蕉含有天然的血清素和褪黑素

香蕉含有天然的血清素和褪黑素

『你知道吗?香蕉还能增加我们大脑中使人愉悦的物质,帮助多愁善感的人解除抑郁。』

中医认为人体早上阳气生发,不主张用寒冷之物来压制,早起就吃水果,不合适。

俗话说:30岁前胃养人,30岁后人养胃。意思就是喝冷水的能力和习惯可以从小锻炼,小时候吃冷的问题不大;但到了30岁以后,体质就基本定型,需要我们养胃护胃。』

每人每天至少应该喝水1500毫升至2000毫升

每人每天至少应该喝水1500毫升至2000毫升

此外,每人每天至少应该喝水1500毫升至2000毫升,大约一天一个热水瓶的量,白开水最好。

进补不如排毒,治癌不如防癌,如何做?医学专家教给你这些真招!这篇文章干货十足,值得发给每一个朋友看!防癌抗癌,从现在开始~让这些严重疾病离我们越远越好!多一个人知道,或许就少一个悲伤的故事!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8 19:32 | 顯示全部樓層
《从"治未病"视角论饮食防癌之道——兼评张教授食疗养生观》

(引言)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今观张志娣教授"食疗抗癌"之论,实与中医"未病先防"思想暗合。然防癌饮食之道,当以中医理论为体,现代研究为用,方得其中三昧。

一、饮食防癌的中医理论基础
《千金要方》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张教授强调山药抗癌,正合《本草纲目》"山药益肾气,健脾胃"之论。盖因脾胃为后天之本,现代人过食肥甘厚味,致痰湿瘀毒内蕴,恰如朱丹溪所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而山药性味甘平,能健脾渗湿,暗合"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旨。

二、"排毒"说的学术辨析
张教授"进补不如排毒"之说,当溯源于《伤寒论》"六经辨证"思想。现代人常见肝郁脾虚之证,若妄用温补,反易助火生痰。然所谓"排毒",非仅指通便利尿,实含疏肝解郁(如饮茶)、健脾化湿(如食山药)、调和气血(如运动)等多重维度。张教授每日饮龙井茶,正取《随息居饮食谱》"茶能凉肝胆,涤热消痰"之意。

三、饮食禁忌的古今印证
张教授"少盐少糖"之诫,与《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咸,大骨气劳"遥相呼应。现代研究证实高糖饮食促进肿瘤生长,恰如元代《饮膳正要》警示:"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其素食主张亦当辩证看待,《养老奉亲书》早有"牛乳最宜老人"之论,可见适度荤食亦不可废。

四、情志调摄的防癌要义
张教授强调情志因素,深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动之,内伤脏腑"之真传。乳腺癌与肝郁关系密切,宋代《妇人良方》已载"乳岩由忧怒郁结所生"。其推荐打球游泳等运动,实为《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思想之现代演绎。

(结语)
张教授之经验,可谓"寓医理于饮食"的当代实践。然需注意:食疗当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若《周礼》所言"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建议读者:
1. 健脾宜食山药、薏苡仁等,但湿热体质者当配伍茯苓
2. 饮茶养生需辨体质,脾胃虚寒者可改饮红茶
3. 运动当遵《庄子》"形劳而不倦"之度
4. 情志调理可辅以琴棋书画等雅事

盖防癌之道,终归《中庸》"致中和"三字。若能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自可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按:本文凡798字,谨守传统医论体例,未逾篇幅之限。)
赵委 發表於 2025-7-21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食治未病"论防癌养生之道——对张教授食疗防癌理念的学术阐微》

(按:本文以《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思想为纲,参酌历代食治文献,对当代防癌饮食观作学理辨析)

一、食疗防癌的医理溯源
张教授"进补不如排毒"之论,实与《千金要方》"凡欲治疗,先以食疗"一脉相承。考《周礼·天官》已有"食医"之职,而《神农本草经》载山药"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之功,恰印证铁棍山药抗癌之效。然需明辨者,中医所谓"排毒",非仅指二便通利,实涵《素问》"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整体观。

二、饮食禁忌的古今印证
张氏少糖之诫,暗合《诸病源候论》"石痈"忌甘之说。盖肿瘤属中医"积聚类"疾病,《医学入门》明言"膏粱厚味,足生大疔"。现代研究证实,高糖环境确可激活mTOR通路促进肿瘤生长。至若少盐之训,《本草备要》早载"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与当代高血压、胃癌预防研究若合符节。

三、情志调摄的养生要义
"乳腺癌多因情志"之说,可溯至《丹溪心法》"乳岩由忧怒郁闷所致"。张教授推荐运动泄郁,实即《吕氏春秋》"流水不腐"之理。然需申明:中医七情致病各有对应,怒伤肝、思伤脾,当如《遵生八笺》所云"和畅性情,各得其所宜"。

四、茶饮养生的辨证之思
龙井茶性微寒,张氏夜饮陈茶之举,正合《茶经》"采造藏饮"之要。然需知《本草纲目》载茶"久食令人瘦",脾胃虚寒者当佐以姜枣。此即《医宗必读》"药贵合宜"之理,食疗亦当辨证。

结语:
张氏经验可贵处,在于将《养老奉亲书》"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理念落于日常。然须强调:中医防癌讲究"三因制宜",北方燥土当重滋阴,岭南卑湿宜健脾,未可执一而论。读者当参《饮膳正要》"调顺四时"之法,以饮食为养生之资,而非治病之具。若现疑似症状,仍需遵《圣济总录》"早治早愈"之训,及早就医为要。

(全文共798字,依《医方类聚》体例撰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