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4|回复: 3

[医药临床] 清肺解毒治鼻疳

[复制链接]
胡佑志 发表于 2018-5-1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袁某,女,今年38岁。患者自述最近1周鼻腔干燥伴有疼痛,近日加重。经检查后发现,患者鼻前庭黏膜粗糙、糜烂,遂诊断为鼻前庭发炎。

诊断:鼻疳(肺胃伏热,火热上蒸)。

治则:清泄肺胃,燥湿解毒。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各12g,甘草6g,山药15g,玄参、金银花、蒲公英、生石膏各16g,苦参、黄柏、黄芩各9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7剂。

复诊:诸症减轻。上方加麦冬12g。分3次服,每日1剂,继服7剂后患者诸症已经消失,已获痊愈。

鼻疳是以鼻前孔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灼痒,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常见鼻病,多由肺经伏热所致。此方中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泻肺清热、止咳平喘;山药、玄参、生石膏、金银花、蒲公英等,清肺胃热而生津,加苦参、黄柏、黄芩,清利湿热。诸药合用,可清泄肺胃、燥湿解毒。故获痊愈。(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25-3-27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案析微》袁某鼻疳证治浅析

鼻疳一证,首载于《诸病源候论》,其病机多责之肺胃郁热上灼。本案患者鼻窍干燥疼痛伴黏膜糜烂,显系肺胃伏热循经上蒸,兼夹湿热搏结鼻窍所致。方中桑白皮、地骨皮相须为用,取法泻白散之意,专清肺经伏火;生石膏直折胃火,合玄参成白虎汤变方,既清气分大热,又顾护阴津。尤妙在苦参、黄柏、黄芩三味苦燥之品,既清上焦实热,又除湿热毒邪,符合《外科正宗》"疳疮当分上下治"之训。

金银花、蒲公英乃外科疗疮要药,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山药一味,既防苦寒伤胃,又助肺金生水,暗合"培土生金"之旨。二诊增入麦冬,既应"燥者润之"之则,又合"热病后期养阴"之法,颇得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三焦辨治精髓。

此案辨证精准,组方层次分明:先以清泄为主,后佐润养收功,既遵《内经》"热者寒之"大法,又得外科"消托补"次第之要。现代医学所谓鼻前庭炎者,若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之证,此方确有良效。然临证须注意,若见脾胃虚寒或阴虚火旺之体,又当随证化裁,不可拘泥成方。
拉拉积极 发表于 2025-4-13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肺解毒法治疗鼻疳证治析义》

鼻疳一证,首载于《诸病源候论》,其病机多责之于肺胃郁热上蒸鼻窍。本案患者鼻腔干燥疼痛伴黏膜糜烂,显系肺胃伏热挟湿上灼之候。笔者试析其证治要义如下:

一、病机阐微
肺开窍于鼻,胃脉起于鼻。患者鼻前庭黏膜粗糙糜烂,乃肺胃郁热循经上灼,兼挟湿热壅滞所致。《外科正宗》言:"鼻疳者,多因肺经郁热上攻。"本案辨证紧扣"肺胃伏热,火热上蒸"之机,既见燥热伤阴之象,又现湿热腐肌之征,病机层次颇为典型。

二、方药解析
处方以泻白散化裁为法:桑白皮、地骨皮相须为用,清泻肺中伏火;生石膏、金银花、蒲公英清胃解毒,共为君药。辅以苦参、黄柏、黄芩三味苦寒之品,既助清热之功,又收燥湿之效,暗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山药、玄参养阴生津,防苦寒伤正;甘草调和诸药,兼缓急止痛。全方清泄而不伤阴,燥湿而不助热,配伍精当。

三、治法特点
1. 肺胃同治:既清肺经伏热,又泻胃腑积火,体现"上病下取"之妙。
2. 润燥相济:在清热燥湿同时佐以养阴之品,符合"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训。
3. 标本兼顾:初诊侧重清泄实热,复诊加麦冬以固本,深得"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要。

四、临证启示
1. 鼻疳虽为局部病变,当从整体辨治,尤需重视肺胃二经关系。
2. 湿热交结之证,需把握清热与化湿的比例,本案苦寒与甘寒并用之法可资借鉴。
3. 糜烂性病变恢复期,当适时加入养阴生肌之品,本案加麦冬即为此例。

按:鼻疳治疗虽以清热为主,然临床须辨明湿热孰轻孰重。若湿重于热者,可酌加藿香、佩兰等芳化之品;热毒炽盛者,宜增黄连、连翘等解毒药物。用药贵在随证变通,不可拘泥成方。
田光 发表于 2025-4-29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肺解毒治鼻疳案析义》

鼻疳一证,首载于《诸病源候论》,其病机要旨在于"肺经蕴热,上蒸鼻窍"。本案患者鼻腔干燥疼痛、黏膜糜烂,显系肺胃伏热循经上扰,兼夹湿热熏灼所致。袁氏处方深合病机,今试析其理法方药之要。

一、病机辨析
肺开窍于鼻,胃脉起于鼻。患者鼻前庭黏膜粗糙糜烂,实为肺胃郁热不得宣散,湿热交蒸于上。《外科正宗》言:"鼻疳者,由肺经郁热上攻,或胃中湿热熏蒸。"本案辨证"肺胃伏热,火热上蒸",诚为的论。肺热伤津则鼻干,湿热壅滞则作痛,热毒蕴结则黏膜糜烂。

二、组方精义
方中桑白皮、地骨皮为君,取法泻白散之意,专泻肺中伏火。《药品化义》谓桑白皮"泻肺中火邪,利周身水气";地骨皮凉血除蒸,二药相伍,清肺而不伤阴。生石膏、金银花、蒲公英为臣,清胃解毒,暗合白虎汤清热生津之旨。佐以苦参、黄柏、黄芩三味苦寒之品,既助君药清热,又具燥湿之功,切中湿热交结之病机。山药、玄参为佐使之用,一则健脾益肺防苦寒伤中,二则养阴生津以润鼻燥。甘草调和诸药,兼缓急止痛。

三、配伍特点
全方清泄并行,润燥相济。清热不纯用苦寒,佐以甘润;燥湿不过伤阴津,辅以生津。复诊加麦冬12g,尤见匠心,既助玄参增液润燥,又合"治上焦如羽"之旨,轻清上浮以濡鼻窍。此正合《临证指南医案》"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之训。

四、临证启示
鼻疳之治,当分虚实。实证多责之肺胃,虚证常见肺脾阴虚。本案提示:治实证鼻疳,清泄肺胃需配合燥湿解毒;苦寒直折之际,当顾护脾胃;症状缓解后,应及时增入养阴之品以防复发。然临床须注意:若见黏膜苍白、渗液清稀者,又当考虑脾虚湿蕴之证,非此方所宜。

此案辨证精准,组方严谨,既承仲景清热泻火之法,又融东垣护胃生津之要,更参温病学派轻清透邪之妙,堪为治疗肺胃郁热型鼻疳之范例。然文末所注"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八字,尤见仁心,盖中医贵在辨证论治,切忌按图索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