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0|回复: 1

[医药临床] 嘴唇起泡验方

[复制链接]
韦良渠 发表于 2018-5-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脾开窍于口,唇为脾之外荣,观察口唇色泽、形态的变化,便可知脾胃的病变。嘴唇起泡的患者,多有偏食或多食辛辣厚味,日久造成脾胃蕴热,热盛则口唇失于滋养,治当清泄脾胃实火,方用清凉饮加减。

内服方:玄参30g,麦冬10g,菊花6g,青蒿10g,白芥子3g,生地10g,车前子6g(包煎),丹皮10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用。

外用方:桃仁20~30g,少许香油。将桃仁捣烂如泥与香油调匀,放入干净玻璃瓶中备用。先用温热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患处,擦干,再以棉签蘸桃仁油脂膏,涂于患处,每日3~4次,以促进唇部血液循环,治疗几天就可痊愈。

除上述治疗外,患者应忌食辛辣醇酒,膏粱厚味;戒除咬唇、舐唇等不良习惯。(韦良渠)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清风 发表于 2025-4-16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脾胃论治口唇疱疹刍议》

口唇疱疹一症,虽属体表小恙,实为脾胃功能失调之外候。《灵枢·五阅五使》明言"口唇者,脾之官也",而《素问·五脏生成篇》更指出"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今观此验方之设,深合经旨,其理法方药颇具章法,试析如下:

一、病机阐微
方中主以玄参为君,取其咸寒质润,既清浮游之火,又滋耗伤之阴,诚如《本草正义》所言"能启肾水以滋喉舌"。佐以麦冬、生地,乃取增液汤之意,滋阴以制火;青蒿、菊花轻清透热,合丹皮凉血散瘀,共成"火郁发之"之妙。尤妙在用白芥子3克为佐,此药辛温走窜,既能防诸药寒凉碍胃,又可通络散结,暗合"少火生气"之旨。车前子导热下行,使邪有出路,实承导赤散遗意。

二、外治特色
桃仁配香油之外用法,深得"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三昧。桃仁活血化瘀,《本草纲目》谓其"行皮肤凝聚之血";香油润燥解毒,二者相伍,既改善局部气血壅滞,又形成保护膜。此法与《医宗金鉴》紫归油异曲同工,而药简价廉,尤宜家常备用。

三、调摄要点
文中戒口慎行之嘱,实为要务。《脾胃论》早有"饮食失节则胃病"之训。临床常见患者虽药证相符而疗效不显,究其因,多因未能严守食戒。另需申明:若疱疹伴发热、淋巴结肿大者,当警惕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需结合现代医学诊治。

此验方之可贵,在于恪守"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训,内服外治相辅相成,较之单用清热解毒法更合"治病求本"之旨。然体质有阴阳之异,证候有兼夹之别,用者当如《医学心悟》所云"按经审证,对证发药",切忌胶柱鼓瑟。文末标注"医师指导下使用",正体现严谨治学态度,学者当三复斯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