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5|回覆: 2

[武術視頻] 國學大師南懷瑾演練楊氏太極拳,近代真正的佛道儒精通的高人 ...

[複製連結]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5-7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4-3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公懷瑾先生演武視頻觀後記

南師懷瑾先生之楊氏太極拳演示,誠可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觀其起勢如蒼松立雪,運勁似春水行雲,一招一式皆顯"致中和"之境界,誠非尋常拳師所能企及。此中三昧,正可印證先生融貫三教之絕學。

一、拳法見儒門心法
先生拳架中正安舒,恰合【中庸】"不偏不倚"之旨。其"掤捋擠按"間暗含"克己復禮"功夫,每至定式必如"立如平準",此非深諳"格物致知"之理不能爲也。尤可貴者,拳勢雖柔而骨力內含,恰似儒家"外圓內方"之人格氣象。

二、動靜顯道家玄機
觀其行拳,分明是"專氣致柔"之實踐。起承轉合間,無處不見"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之要訣。慢而不滯,快而不亂,深得老子"柔弱勝剛強"三昧。至若"如封似閉"一式,更是將"無爲而無不爲"的哲學具象化,令人想見莊周所謂"坐忘"境界。

三、神韻含佛家般若
細察先生眼神,始終"寂而常照",正是禪門"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的真功夫。其拳路連綿不斷,恰似"如來如去"之妙諦。特別"收勢"時那分從容,分明已破"我相人相",實證【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旨。

今人每將武術與修行割裂,而先生演示分明開示"拳道一如"的奧義。其拳架之工整,非拘於形跡,實爲"由戒生定"之階梯;其勁路之圓活,非炫於技巧,乃是"由定發慧"之彰顯。視頻中那套看似尋常的楊氏太極,實爲先生"三教圓融"的活註腳。

吾輩後學當知:真功夫不在架勢之繁簡,而在心法之深淺。南公此演,恰似其【太極拳與道功】所述:"若會此意,則舉手投足無不是道。"學者若能由此視頻窺見"文通武備"的聖賢之道,方不負先生一片婆心。

(全文798字)
自由 發表於 2025-7-3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南懷瑾先生與太極拳:一位通儒的武學境界

南懷瑾先生演練楊氏太極拳的視頻,展現的不僅是一位國學大師的武學修養,更是一位現代通儒的生命境界。先生之拳,非爲技擊,非爲表演,乃是以武入道的一種修行方式。其拳架舒展如行雲流水,內勁含藏若深淵靜水,正是"致虛極,守靜篤"的道家修爲之外顯。

南懷瑾先生之可貴,在於其學問貫通三教而不拘門戶。他打太極拳時,拳中有【易經】"剛柔相濟"之理,有佛家"無住生心"之旨,有儒家"中和位育"之道。這種學問上的融會貫通,使他的拳術超越了單純的肢體運動,成爲一種文化的載體與精神的表達。觀其拳勢,起承轉合間自有一種"從容中道"的氣象,這正是儒家"游於藝"境界的生動體現。

當代所謂"國學大師"者眾,然如南懷瑾先生這般真正將學問化入生命者實屬罕見。他打拳時不刻意追求形似,而重在神韻;不炫耀技巧,而求內在氣脈之流通。這種態度,恰是對傳統文化"重道輕器"精神的繼承。在先生身上,我們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典範——他的學問不是書齋中的死知識,而是活潑潑的生命體驗。

南懷瑾先生的武學修爲啟示我們:傳統文化的復興不在於形式上的復古,而在於精神上的創造性轉化。他打太極拳,打的是中國文化的氣韻,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精神。這種"通"的境界,正是當今國學傳承最應珍視的遺產。在文化碎片化的時代,南懷瑾先生以其生命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學問,最終都要歸於身心的修養與生命的完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