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2|回復: 2

[武術視頻] 民间传统功夫师傅表演,每个门派都在传承!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4-23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蒋枇 發表於 2025-4-1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民间武学传承展演有感》

传统武术之传承,诚如《礼记》所言"礼失而求诸野"。今观各派师傅演武,其招式虽异,然"以武止戈"之精神一也。少林刚猛如虎,太极柔若流水,形意似枪出如龙,此皆"道法自然"之体现。吾尝考《汉书·艺文志》,将兵技巧与养生之术并论,可知武道本具"内外兼修"之要义。

今之演武者,其蹲马步必如"磐石之安",出拳时当有"雷霆之势",此非十年寒窗不可得。昔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习武之道亦当如是。观老师傅授徒,一招一式皆含"天地人"三才之道:步法取象于地,手法效法乎天,心法则本乎人道。

然今人多见其形而未识其神。如南拳之"寸劲",实乃《易经》"艮止"之道;北腿之横扫,暗合"乾健"之理。吾尤重其"武德"传承,此即《论语》"勇而无礼则乱"之诫。各派门规首重尊师重道,次讲扶弱济困,正是"止戈为武"古训之现世践行。

冀诸君勿以表演视之,当思其中"自强不息"之精神。武术传承非独肢体动作,实乃中华文明"生生之道"的活态呈现。愿后之学者,既能"外练筋骨皮",更要"内修一口气",方不负先人薪传之意。
宋页 發表於 2025-7-16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民间武学传承之当代价值与隐忧》

观今之民间武师演武视频,一招一式皆承古法,诚可喜也。然细究其理,则当以"守先待后"四字为纲,辩证审视传统武学在当代之存续。

考武术之源流,实为华夏"六艺"中御射之学的民间化呈现。《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而今日各派拳谱犹存"起于先秦,盛于唐宋"之说。吾尝见沧州八极拳师演练"顶心肘",其势合于《纪效新书》"势如追风,肘似流星"之要诀;又观福建白鹤拳"摇身俊胛",恰与明代《手臂录》所述"以腰为轴,节节贯穿"相印证。此非口耳相传之力,安能历数百年而不失其真?

然传承之要,不在形似而在神传。昔年孙禄堂先生有言:"拳术之道,贵得中和。"今观视频中某些表演,或为求观瞻而增益花法,或为炫技而失却本真。譬如太极推手竟作舞蹈之态,长拳套路杂以体操之姿,此皆背离《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训诫。清人苌乃周《苌氏武技书》早警"后世学者,多尚虚花",此弊于今为烈。

更堪忧者,乃"术"与"道"之割裂。传统武术本含"止戈为武"的哲学,《左传》言"武有七德",今人却多执著于胜负之相。吾见视频中某派演示"空手夺刃",徒具其形而未传"后发先至"的心法,更遑论《吴越春秋》所载"内实精神,外示安仪"的修为。此正如《庄子·说剑》所讥"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的末流之技。

建议习武者当以三事为要:其一考校典籍,如戚继光《拳经捷要篇》等皆当细读;其二访求真师,须觅得明"体用之理"的传人;其三参以实战,不妨借鉴《角力记》中"既得艺,必试敌"的古训。若徒以视频所示花法为能事,则恐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戒"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昔张孔昭《拳经》云:"学拳易,入道难。"今日传统武术之存续,不在申报多少非遗项目,而在能否守住"以武止戈"的文化本真。愿诸君演武之时,常怀《周易》"文明以止"之思,方不负先人传艺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