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8|回復: 0

[幼儿家庭教育] 有时,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家长太落后!(值得一读再读的短文) ...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4-22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真正的爱,是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的。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孩子无条件地接受了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他们十全十美?

写给儿子的〖寻人启示〗

看到儿子拿回来的勉强及格的试卷,我失望透了。儿子都13岁了,还一点儿都不懂事,一点儿也不听话,一点儿也不争气,各方面都不如同龄人。

失望之余,我写了一篇〖寻人启事〗来发泄心中的怒火,全文如下:

寻人启事

我有一个好孩子,可是后来丢失了。现在特登报寻找。 他今年13岁,很聪明,但不骄傲。他热爱学习,做作业非常认真,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前三名。

他很听话,从来不用父母操心。吃饭不挑食,身体健康,很少生病。他热爱劳动,积极做家务。不玩游戏,也很少看电视。

他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在亲戚和长辈面前表现得彬彬有礼。他有很多品德优良、成绩优秀的朋友。

在父母有烦心事时,他不会去打扰,而是很懂事地安慰父母。他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从不乱花钱。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得体,让父母感到骄傲。

可是,谁能告诉我,他在哪里呢?写完后,我又看了一遍,不禁感慨万千,假如我真有这么一个儿子,那该多么幸福啊!

当晚,我把这个〖寻人启事〗贴在了儿子房间的门上,然后去睡觉了。我想,第二天早上儿子起床后应该看得到。真希望他能知耻而后勇,向着我心目中理想的儿子前进。哪怕只是接近一点儿,我也会很欣慰的。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儿子门上的〖寻人启事〗已经没有了。当我走回自己的房间时,惊讶地发现门上也贴了一张寻人启事。揭下来仔细一看,我愣住了。

儿子写的〖寻人启事〗,全文如下:

寻人启事

我有一个好妈妈,可是后来不见了。现在特登报寻找。 妈妈很普通,她没有电影明星那样光彩照人,也没有市长那样大的权力,更不像世界首富那样有钱,但她很爱我。在我什么都不会,只会发出恼人的哭声时,她从不嫌弃我。她每天都慈爱地陪伴我。

在深夜里,虽然她很困了,甚至睡着了,但只要我发出一声哭叫,她就会立刻满怀关切地抱住我,紧张地查看我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再哄我睡觉。

她花了好多时间教我这个小笨蛋说话和走路,虽然我学了很久,才含混不清地说出了『妈妈』这个词,但妈妈从来不说我笨,相反,她还兴高采烈地亲我,夸我聪明,让我大受鼓舞。

后来我上学了,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她依然很爱我。她说,早开的花不一定会早结果,早结果的不一定结的果就大。妈妈从来不因我的成绩而嘲笑我,她知道,越是成绩不好,越需要关心和鼓励。

她还说,相比成绩而言,我的健康和快乐更重要。虽然我总是犯错,总是因为成绩不好让妈妈丢脸,但她依然很爱我,因为我是她的孩子。我也很爱妈妈,不是因为她是优秀工作者,而是因为她是我妈妈。

看完儿子写的启事,我泪流满面。相比儿子,我觉得自己太狭隘了。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会因为孩子不够优秀而抱怨他们,但孩子们却不会因为我们不够有钱,不够有权,不够漂亮而抱怨我们。我们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我们的爱纯净和纯粹。在这一点上,我们愧对孩子。

真正的爱,是不应该附加任何条件的。我想起了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孩子无条件地接受了我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孩子呢?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他们十全十美呢?我擦干泪,再次来到儿子的门前,敲响了门,要向儿子道歉。不是孩子不优秀,只是家长太落后!

非常棒的一篇短文,与为人父母的家长们一起共勉吧!

董所 發表於 2025-5-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亲子关系中的"失位"与"复归"——从两则"寻人启事"谈起》

这两则充满反讽意味的"寻人启事",恰如《礼记·学记》所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揭示了当代家庭教育中深刻的伦理困境。父母以"理想型"苛责子女,子女以"本真性"呼唤父母,这种双重"失位"现象,本质上是对儒家"亲亲"伦理的背离。

一、"理想型"父母的认知迷障
父亲笔下"全班前三名""从不乱花钱"的完美孩子,实则是《庄子·至乐》所批判的"殉物"心态。这种将子女物化为价值载体的做法,违背了王阳明"草木有本心"的教育观。明代大儒吕坤在《呻吟语》中早有告诫:"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长之严,不患不慈,患过严而成苛求。"当父母用标准化指标衡量生命个体时,已然陷入"得筌忘鱼"的认知陷阱。

二、本真之爱的伦理复归
孩子笔下"教我这个小笨蛋说话"的母亲形象,恰合《孟子·离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教化真谛。这种"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五十五章)的养育智慧,展现了程颢所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胸襟。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强调:"幼时见其可喜,长必可爱",正道出教育需遵循"时雨化之"的自然规律。

三、双向救赎的为亲之道
父子互贴启事的戏剧性场景,暗合《周易·家人卦》"正家而天下定"的治理逻辑。朱熹在《小学》中提出"父子有亲"的相处准则,强调"亲"的本质是相互的成全而非单向的要求。清代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记载的"爱子莫先于训,训子莫先于率",提醒为人父母者当以"反求诸己"为先。

结语:
这两则启事犹如当代《颜氏家训》,警示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塑造"别人家的孩子",而在发现"自己家的宝贝"。正如陆九渊所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亲子之间最珍贵的相遇,永远是那个不完美却真实的彼此。父母若能参透"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阳明《传习录》)的古训,方能在"失位"与"复归"的辩证中,重获家庭教育的真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